第一百九十三章 不可信(第2/3页)

可王上去哪了呢?怎么就没了呢?是死了?还是怎么样了呢?

回来的士卒道:“二十天前,我们随军撤退,退到一处,被围住。那些墨家的士兵骑着马,君子们冲了一番也没有冲开,听说邾城被攻下了,没有地方可退了。”

“晚上的时候,对面就唱起了歌,都是用楚语唱的,都听得懂。”

“有唱的,也有大胜宣讲的,说是退路被断,楚王必败。又说要授田于民每户百亩取缔公田劳役……”

“歌声一起,我们这些人便商量着逃亡。趁着天黑先躲到了树林里,想着第二天就去对面军营。”

“去了墨家军营,有吃有喝,又让我们按照乡里聚集在一起。结果很快就听说,王上投降了。”

“我们便在营中听人宣讲了几日,听了些饭,挑选了一些精壮的人,我们可以回来。”

一场大战在这些当天逃亡的士卒眼中,似乎稀松平常,被围的那天晚上逃亡的人极多,实际上也根本没有大规模的战斗。

众人听了这些,不关心王上去了哪里,而是关心起“授田、取缔公田劳役”之类的话语,惊奇地问道:“可是真的?”

士卒指了指后面跟着的那些墨者道:“真的,他们是这么说的。说是要把君子的封地都分掉。”

村社的老人疑惑地问道:“那些人不是士?分掉了君子的土地,那些人吃什么呢?你不是听错了,是将封地重封于别人吧?”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中原地区提早了几十年实行了亩税制度,但在楚地这种制度只是在江汉的一些变法改革的地方实行。

原本都在用石头青铜之类的劳作,生产工具摆在这里,不可能征收实物土地税,只能选择剥削劳役地租。

这是个简单的成本问题,分封建制制度下,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足够的基层官吏,不可能有效地收取实物税。

还不如直接将土地人口分给大小贵族,采取公田劳作制度。

各个民族都有过原始的村社时代,氏族村社的残余就是土地公有制,这种残余配合上分封建制,也很容易形成劳役地租制。

泗上如今已经开始征收货币税而非实物租;中原一些城邑诸侯国也开始征收实物租和布匹税,而更为偏远的地区仍然还在实行劳役租。

劳役租的缺点很多,但却是在楚地边远地区生产力水平之下最合适的。

其最大的缺点就是逃亡问题,公事毕乃敢治私,公田劳作、封主的劳役征调这些,都是无偿的,而且是优于自己的籍田的,这样一来能逃亡当然选择逃亡。

也就是农夫手里没有铁器、没有火枪,纵然有大片的荒地,可是狼虫虎豹太多又需要吃盐,使得逃亡成本太高。

这种情况下,村社众人听到免除公田劳作、重分土地、授予籍田的消息后,立刻就兴奋起来。

易田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不是农夫的,农夫只有使用权。

而且因为耕种技术的落后,使得土地必须要适当休耕,村社的传统是每隔几年重新分一次土地的,只不过不包括君子的藉田而已。

分地之事,众人不惊讶,那么剩下的事也就简单多了。

“你听说怎么分了吗?”

村社的人连声询问,那些村社归来的士卒道:“听说了。将藉田和籍田统一测量,分出上田下田,一易田三易田等等。”

“将垦田均分之后,再配上一部分荒田,每户百亩。”

“七年之后,皆可买卖。四年之内,只收垦田之税,十而税一。四年之后,收垦田与荒田之税。”

“男子十七即服役,不分军役劳役,只服三年。服役三年,终生免役,若令有征调,每日发钱。不役者,收田。”

只说到这,村社的人都已经不太相信了。

税不高,什一税,而且四年之内只收现有的开垦土地的税,相较于以往的各种劳役,那真是天上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