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后事与大势(第2/3页)

一个是为了会驻楚军团,另一个也是为了熟悉熟悉一线作战活动下筋骨,为之后的决战做准备。

会上表决通过之后,适笑道:“既是如此,我看咱们也应该安排一下后事,以备不测。不是今后十年二十年的后事,而是今后百年的后事。百年之后,你我之中最年轻的怕是也不知道会怎么样,百年之内或许还有人能够知道百年后应该会是谁执掌九州的大方向。”

在场诸人于乱世之中,都是些重义轻生之辈,墨家不避讳生死,有些事总要提前定下。

之后的三天,墨家的高层们开了三天的会。

会上除了一些将来的安排外,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

其一,与宋国谈判,在让渡一部分财富的基础上,让宋公宣布退位让宋国并入墨家,宋地作为一个郡,墨家有驻军权和征收国税外,剩余的延续之前的政策允许各个郡县和其余学派执政。

这一点不难,军权在墨家手中,经济上早已统一,实际上也就是走个过场,互相让步一下,在保留那些学派特殊地位的前提下统一一下,反正宋国的封建制度实际上已经基本没了,绕来绕去还是将来要走的路,无需像对楚一样还要进行一次扫清旧思想旧制度的大变革。

其二,便是将来九州一统后,立国号为汉,星汉灿烂的汉、天上银河的汉。

这和后世的汉是一个汉,意思倒也相近,只是更接近本源。

后世的汉是因为封于汉水,而汉水之所以叫汉水,是因为其走势和天上的银河星汉一样,所以汉的本质不变,仍旧是天上的那条银河。

墨家既说天志,又有了望远镜,自然是要抬头看天,适曾笑言知晓天志总有一天便是星辰大海,大海太近,是故起了这么一个汉的名字,众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

十余日后,宋国,桑林社。

才做了不到三年的信任宋公正在桑林社以宋公的名义做最后的祭祀。

这一次祭祀没有提及天命之类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用了天志天道。

大意便是昔年宋国先祖商汤灭夏,不是因为和夏有私仇,而是夏桀残害民众,不能够使得天下得利。

如今墨家继承大禹的遗志,想要终结乱世,使得天下安定,人人兼爱相亲,这正是先祖商汤的意愿。

商汤的后世子孙无能,不能够知晓天志天道,没有能力让天下的百姓得利安宁。

如今民智已开,民众能够明白如何对自己有利,已经不再需要一个世袭的统治者,所以商汤的子孙要将权力让出来,这才是真正继承的先祖商汤的意愿,先祖也一定会庇护子孙的做法。

商汤灭夏之后,农具不过石头、兵器不过铜器,所以商汤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天下的。墨家是肯定了商汤在当时的政策的。

但问题在于墨家有一个特别的评价,称之为“在”。

哪怕是尧舜,在当时的政策是善政,但于现在已经不能算是善政了,因为已经不符合如今天下的情况了,却不能说尧舜当时的政策不是利天下的。

商汤亦然。

所以肯定当初,并不代表肯定现在,也不代表割裂曾经。

是故宋公表示如今天下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所以殷商的后裔不能够继续统治下去,愿意归政于民,以此祭告先祖。

祭祀之后,宋公宣告退位,宣告所有的世袭权利作废,子孙后世皆为平等之民。

他照本宣科地念完之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天下已然如此,纵然强盛如楚,依旧是那样的结局,更何况区区宋国?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宋公觉得这样退位是最好的选择。

父亲选择他继位,正是因为他平庸,没有雄心,以至于当年宋国之变后将有雄心的弟弟扔到了泗上作为质子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