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穷寇追否(第2/3页)

转眼间会面就有变成军议的趋势……

许多人对长宗我部元亲这人的言语作风感到不太适应,纷纷侧目皱眉。但平手汎秀全无意见,德川家康亦展示出相当的兴趣。

……

话说,武田信玄麾下原有甲斐、信浓、骏河、西上野、西武藏总共四到五万的大军,除却必要的留守,又加之三河、远江新降之众,前线数目超过了五万,非常可怕。

但行军打仗的耗费,自然也是十分惊人的。而且,这些战士过半都属于临时征召的农兵,脱产比例很低,到了八九月份,大部分人就不得不返回领地,参与秋收了。

平手汎秀来到滨松城下时,时节已经进入七月中旬了,眼看农忙将近,战事又焦灼僵持,大家都知道敌军撤兵在即。

另一方面,局势一旦稳定下来,自己这边淡路、纪伊的外样,以及四国的杂牌联军也肯定会相当一部分人请求折返。

虽然经过改革之后,平手汎秀理论上有权命令那些自愿成为“军役众”的国人在任何季节参与出征,不过,这个权力没有必要轻易使用,保留着就好。

和泉人倒是不用,他们在刈谷城的事件中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

当然,织田、德川的兵马,一样是亟待休整。

在这种情况下,城下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武田军于七月十二日凌晨开始,由镇守在滨松城南边的骏河先方众走在最前,接下来,各部队纷纷整军出发,不声不响逐一撤退。

是日午后平手汎秀命拜乡家嘉、中村一氏等人分路进兵试探,才肯定地知道围城之势已经解除。当下不急着进一步行动,先与城内取得联系,确认了德川家康的存活。

然后长宗我部元亲这个急性子,就提到了是否追击的问题。

对此平手汎秀只是一笑,没有在第一时间指明方向。

于是,慑于声威,其他龙套们也不敢随意表明立场。

但通过语气和神色判断,众人的看法显然是不太一样的。

有的人说来说去,言下之意是觉得该趁着解散归农之前再打一把,扩大了战果再各回各家。也有的人顾左右而言他,拐弯抹角地希望见好就收,保持现有疆界,以免节外生枝,弄巧成拙。

两种见解的确都有其道理。

目前的局势比较混乱,虽然保住了滨松城,但整个远江国,除了西南一隅基本全部沦陷,如果就此置之不理,等到秋后武田军去而复返,德川家可能又要面临极大的危机,这个风险不能坐视。

同时三河北部、美浓东部与信浓接壤之处,分别也都有大片的国人众倒戈投降的,这些国人众构不成决定性影响,却也令人十分难受,若有余力最好能一并处理。

这么一看好像追击是必然之选。

但考虑到,两个月前,织田家就是过于孟浪,野战输了,才一口气丢掉清州城的……

万一好不容易解了滨松之围,结果贸然追击被逆袭,反而输得更惨,那不成大笑话了?

平手汎秀弄出新式武器,占了地形之利,又讲究一个出其不意,才占得了上风。放弃这些优势去硬碰硬作战,结果可就没那么自信了。

因此秉持保守观念的人也不少。

其实平手汎秀感觉有点难办。

站在自家利益的立场上,迫使敌军撤退已经初步成功,剩下的就是静待武田信玄阳寿耗尽即可,并不需要冒险与之野战。

但这话显然没法公之于众。不管找什么理由,拒绝追击都会显露出一点自私和怯懦的味道来,尤其是现在底下的士兵们士气正盛。

令人惊讶的是,利益最相关的德川家康不赞成追击,他的态度是:“各位已经助我良多,实在无颜再请求联军继续冒险了,今日摧毁了武田氏的阴谋,敌方只会盛极而衰,日益疲敝,终有一日会等到更合适的时机来解决东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