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D日(5)(第2/3页)

但霍夫曼看得更深远,自言自语道:“看来日本北进的想法被遏制住了?”

“科尔还发电报来,堀悌吉又提出购买额外50万吨C3航空燃油请求,并试探性地提出能否获得火箭技术。”

霍夫曼没直接说好或者不好,条件反射般地问道:“日本人有大动作?”

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比历史同期牛气冲天,海军话语权更高,对能源供应十分重视,整个保障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与优化,甚至单独抽出1名中将、2名少将分管这项工作。

比如满洲地区的煤层页岩油,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过炼化尝试,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提炼后的油料经常堵住军舰锅炉喷嘴,需要动用硫酸清洗并损失10%,以往军方一直不肯同意,宁可出了故障再说,但在堀悌吉掌权后,10%的损失就扛了下来;

又如煤制油技术,日本一直进行尝试也予以了开发,但日本合成技术较差,用最好的煤炭合成出来的汽油也不能供发动机使用只能烧锅炉,这样一来反而得不偿失。但在引入德国煤制油技术后,虽然整体规模不变,但这批煤层页岩油全转化为了低品质汽油,供应汽车、摩托等不成问题,这里一年拓展的折算后将近100多万吨原油,相比德国本土近千万吨能力虽然不如,但也是破天荒的成就。

又比如婆罗洲的原油,历史上日本接手后最高产量只恢复到战前75%,且炼油设施损坏严重,再加上运输船屡屡被美国潜艇或飞机敲掉,迫使日本海军多次不得不将未经提炼的优质燃油直接当重油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但现在情况大有改观,在欧洲工程队伍的帮助下,到1944年春季,婆罗洲油田基本恢复到了历史产量,炼油设施也修复到了50万吨规模的水平。而海军设立各大战区后,护航编队、反潜飞机密度超过历史十倍不止,栗田健男统辖所有运输部队,损失率不到15%,大大高于历史同期。

再加上直接从中东进口成品油供应印度战场,又从斯大林手中抢下来北萨哈林岛,到1944年6月,日本账面上的原油年收入终于突破了1000万吨。

但光有油还不行,日本落后的提炼技术和添加剂(四乙基铅)水平使日本高品质航空燃油一直不够用,数量少不说,而且性能很不稳定。在早期动用零式时,航空汽油勉强还可以应付,随着大量德制飞机投入服役,对高性能航空燃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样一架飞机,用日本燃油和德国燃油完全是两种表现。按以往日本军部的脾气,说不定就凑合着用了,但堀悌吉只想要给部队最好的装备,因此不遗余力花钱进口B4航空燃油和高品质的C3燃油,特别是最新一代经改良的C3燃油已超过美国100/130号燃油,弱于115/145号燃油,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更为日本所迫切需要。

由于C3燃油必须在德国本土生产,供应相对来说不方便,而德国本身对高性能航空燃油也需求旺盛,除联合舰队在欧洲期间带走的一批外,日本只陆陆续续得到过10万吨,倒是B4燃油一年半间前后累计超过50万吨。

但现在堀悌吉一口气提出要50万吨C3燃油,霍夫曼马上就想到日本有大动作——绝不是二次西征,因为如果那样根本不用提燃油的事,德国会保证供应的。

凯特尔笑笑:“您说得没错,堀悌吉元帅在安定印度洋秩序、拿下俄国岛屿后准备向太平洋深处展开大手笔进攻,中途岛、夏威夷乃至西海岸全是他的攻击目标!科尔说他非常谦虚,对不能如约进行二次西征表示抱歉,并认为现在以欧洲舰队之实力已不再需要二次西征,他打算从向东打击美国,配合我军进攻。并且会在开罗会议上上向我方正式道歉。”

霍夫曼点点头:堀悌吉当初推迟二次西征明显是为了待价而沽,没想到皇家海军全军覆灭,大西洋主动权瞬间转手,等冰岛一下,二次西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大大减退了。现在这个局势,堀悌吉一眼就看透了,聪明人固然心眼多,打交道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说话办事就是方便,摊上墨索里尼这么个蠢蛋且不自量力的家伙才叫人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