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和战之间(7)(第2/3页)

即便这样,面对轴心咄咄逼人的攻势,澳新的想法也开始动摇起来——是不是应该彻底宣布改换门庭投奔伦敦当局?在南非战役指挥,爱德华八世已不止一次地向澳新送去橄榄枝,并用南非的下场作为反例来“教育”澳新当局:美国人是不可靠的,即便可靠,在军事上也不足为凭。

不过与南非不同,澳新面临的问题还有日本,德国现在对澳新态度很暧昧:既反对日本染指澳新,又不愿意为了澳新与日本对抗,同时更反对澳新留在美国的体系内。这让澳新感觉比较麻烦。

就澳新的理想选择,当然是希望能够在靠近欧洲的同时适当保持与美国的中立关系同时隔离日本,并与英国一起为恢复政治平衡发挥作用,但这种愿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力和目前的局势,所以暂时只能先和美国一条道走到黑。

当然,德国的澳新政策也有个不大不小的缺口:对堀悌吉和杜威不约而同提出用新西兰换夏威夷的想法德国表示乐见其成——一旦日美这么交易,新西兰固然丢定了,但唇亡齿寒的澳大利亚一定会感受到深切的危机感而控制在手中,在霍夫曼眼中,澳大利亚可比新西兰重要得多,如果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澳大利亚,他不介意日美就新西兰交换夏威夷做个交易。

霍夫曼甚至还盼着日美搞出一个出卖新西兰的协定来,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把澳大利亚推过来,但现在日美根本还讨论不到这个份上。

日德关系此时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整个1945年第一季度,日本除交付一些热带产品外,未再交付有关费用或贵金属,不过如约交割了新几内亚和其他几个潜艇基地,同时考虑将新占领的萨摩亚交给德国冲抵部分费用,但对德国出面协调的印度支那南部归属问题,一直没个痛快话。

对此,德国也没有故意为难或露出焦躁的情绪,根据约定该给予日本的产品都如约交付了,但对日本新增的装备和技术要求,则采取了搪塞或拖延的态度。

双方都很清楚,表面上这种略有降温的关系是因为日本要求火箭技术而又不愿意支付实际费用所导致——日本国内拟定的策略只有一个,向法国出售印度支那南部作为清偿德国债务的一部分,同时德国还要加上火箭技术作为搭头。

问题是德国已向法国出售了火箭技术,换取了100多亿马克,根本不可能为了一个印度支那南部而白白拱手相让——又不是德国要这个地区。要日本拿出其他地盘或者钱来又不甘心,于是连带印度支那问题也卡住。在加勒比海战结束后,日本海军相对实力趋于上升,东京便认为对德国说话可以再硬一点——谷正之已向科尔表达了这个倾向,但科尔软硬不吃,场面僵持下来。

让堀悌吉忧心忡忡的一方面是对美议和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对德关系问题,作为亲身去德国参观并见识过的高层,他对德国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识,别说德国海军实力一年后很快就会恢复、日本所谓的实力优势只是很短暂才能存在,就是日本能保持更久的优势,也制约不了德国什么——德国固然需要日本在亚太牵制美俄的力量,但不是非求着日本不可,光欧洲联盟的力量就足够抗衡美俄了。

从东京这帮人身上,他嗅出了危险的信息,甚至石原、山本这种稳健派、理智派都因为最近的顺利而显得飘飘然起来,所以他对美军的表现极为不满——你们倒是打个像样的反击或者胜仗啊,在这么下去,自我膨胀的日本迟早会自我爆炸的。等到加勒比海战役打完,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怎么放水也不可能让美国打赢了,便只能先筹划回国去,用其他办法来提醒这些过于乐观的人物。

航行到一半时,他收到了国内发来的电报,由于印度支那南部问题卡壳,又有人提出了新建议:用日本占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和德国换火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