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章 世界和平(26)(第2/3页)

双方都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但堀悌吉的任务却完成了:第一,占领勘察加;第二,摧毁海参崴和苏维埃港;第三,削弱关东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关东军伤亡居然超过25万,这大大超过了堀悌吉的心理预期,他原本以为最多是损失10-15万即可了。

霍夫曼一直在关注着远东的战况,对日俄开战,他是举双手赞成的——多削弱一点好一点,但日本在战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斯大林居然从西线抽调30万军队去远东的局面,还是让他有了新的想法——乌拉尔一线的压力依然不能放松。

于是莫德尔就开始搞冬季演习——这迫使原本很不高兴的斯大林坐下来思考,最终又从远东抽调了15万军队回去,这样一来,除建设兵团少了很多人员之外,中亚和新疆方向的红军力量被迫削弱到只有10万。

不过大战却是停了下来,双方再也没有力气打了。

在7月份欧洲胜利纪念阅兵后,日本原本也想搞亚洲胜利纪念阅兵,不过因为涉及到交还夏威夷、与中国和平条约等一系列事件,一直拖到9月份也没能进行,等到9月份联合舰队一占领勘察加半岛,随即日俄双方在远东大打出手,特别是关东军伤筋动骨后,阅兵的重要意义似乎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大本营很清楚,与德国层出不穷的新兵器相比,日本是无论如何也凑不齐这些装备的,有限的现代机甲装备要么是美国谢尔曼、要么是德国货,要么是原厂件组装的T-34,这东西怎么拿得出手?

再加上阅兵就要请裕仁出席,而松田千秋从上次落水又重新打捞上来的唱片中仔细揣摩了裕仁的讲话,力劝不可。

裕仁在讲话中表面很中规中矩,但实际上却隐含了两层含义:第一,交还夏威夷是堀悌吉等“忠贞之士”的劝说,他综合权衡后予以接受——表面上从谏如流,实际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为推卸责任;第二,针对陆海军可能不服从命令的行为,反复强调要“忠君爱国”——这话能说错么?当然不能,但松田千秋跟了堀悌吉这么多年,又闹过多次维新、天诛国贼,神经是一直紧绷的,故而认为这里面大有文章。

堀悌吉听后淡淡一笑,也不去纠结如何解决这问题,只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必陆海军大阅兵了,改为太子代帝参加阅舰式,由陛下为有功将领们授勋、授衔……”

这同样也是针锋相对、憋得慌的一步棋,阅舰式是公开露面的,要接受几十万官兵欢呼,而授勋、授衔仪式虽然高隆,却是在皇宫内进行的——裕仁只接触得到参与仪式的高级将领而无法接触基层——那些老奸巨猾的将军和官僚岂是区区几句“忠君爱国”就能说动的?

东久迩宫稔彦王不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堀悌吉也不说,直到有一次催问了两次,松田千秋把“唱片”的事一说,他也只能叹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来硬的来软的都不是对手,来明的来暗的也不是对手,让他还能怎么办?他只能装糊涂了。

于是明仁意气风发出席了海军阅舰式,并接受了“万岁”的欢呼——身后的皇室典礼官们浑身上下一片冷汗,明仁自己却坦然自若。

而在皇宫里,收到消息的裕仁憋着一肚子气,却只能强颜欢笑地为将领们授衔或授勋。

按照陆海军一致意见,陆军方面各大佬,包括印度军山下奉文、中国军冈村宁次、关东军梅津美治郎和南方军今村均一起被授予元帅军衔,在中枢还有东久迩宫稔彦王和多田骏晋升元帅,本来东久迩宫稔彦王想把石原莞尔也挂上去,结果石原自己推辞了——因为他当大将还不到2年,再升实在有些太快。

元帅名义大家都有了,待遇却不一样,山下奉文常驻印度,还是印度太上皇,不过印度军会削减到40万以内,同时堀悌吉和明仁到要印度,这是对他的有力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