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一章 进过诏狱的人觉悟就是不一样(第2/3页)

这时候恐怕已经开始涨了。

“继续前进!”

杨都督挥手说道。

他的巡视船队沿着锡澄运河继续向前。

沿途依然一片汪洋,除了少数地势略微高一些的,那些主要的水田,尤其是芙蓉圩的围垦区,完全已经变成了水面,只有一处处被泡塌的民宅显示这曾经的水乡富足。

不过以这条古老的运河为界,两边的情况截然不同,右边民兵区的高处是一片片帐篷,或者草棚组成的安置点,在这些安置点都能看到炊烟,不断有运输粮食的船到达。另外还有青壮组成船队在水里捕鱼,搜寻能吃的,无论浅水的藕还是水面漂浮的菱角,甚至芦苇根之类,总之搜寻一切能吃的,甚至组织起来排空一些地方的积水,一些女人在插秧。

“稻秧也是从别处运来的,丹阳一带受灾轻。”

李忠说道。

杨信点了点头,这就是组织性的优势。

遇上灾难不怕,就怕没有人能迅速组织起应对。

而另一边就是无组织的典型。

“让他们过来!”

杨信看着一群正在厮杀中的灾民和团练说道。

这些灾民争夺的是十艘运粮船,应该是苏州过来的,而那些团练就是保护这些粮食的,但这时候依然在下雨,他们的火器无法使用,阻挡不住那些都快饿疯了的灾民,后者后面的山林里面,可以看见大批女人和小孩,背后就是嗷嗷待哺的妻儿,那些灾民可不怕团练。

李忠急忙鸣枪。

正在交战中的灾民和团练全都停下了。

“快,抢粮食啦!”

其中一个灾民看着后面的船队,就像发了疯一样吼叫着。

然后他们一起冲向这边。

杨信一脸无语地拿起铜皮喇叭……

“停!”

他骤然大吼一声。

已经距离不到二十米的灾民和团练,吓得一下子全都停了,然后战战兢兢地看着这张刚刚认出的面孔。

“你们,把粮食分一半给他们!”

杨信对着团练喝道。

“杨都督,小的是昆山顾翰林家的,这是给南闸送的军粮。”

后面赶来的船主说道。

“所以分一半给他们。”

杨信说道。

南闸那边不会缺粮了,倒不是说他给的那两百个罐头,而是一队原本运往天津的稻谷,会在后天到达江阴,徐霞客可以去那里买,这段时间荷兰和葡萄牙商船正在蜂拥而来,所有船上都载着稻谷。而广州的粮荒已经解除,而且很快早稻就要收割,那里已经不需要这些稻谷,正好全部调来救灾,另外实际上湖广和江西的运粮船也在不断到达。

“可那银子……”

那船主欲言又止。

“顾翰林,翰林院检讨顾锡畴吧?让他去我家要。”

杨都督眼睛一瞪喝道。

那船主还能说什么,赶紧把粮食分给灾民一半。

“你们,再敢抢粮格杀勿论,扛一百个铁桶回去,这里面是肉糜。”

杨都督对着那灾民首领喝道。

后者激动地趴在泥水中给他磕头,然后赶紧去扛米袋子,那首领带着几艘小船过来,从后面的船上扛罐头,而且一个士兵还很好心地教他们怎么打开,那首领迫不及待地直接啃了一口,然后眼泪汪汪地再次给杨都督磕头。远处藏在山林里的女人立刻跑出来,紧接着一片高喊青天大老爷的声音,不过杨都督没兴趣跟他们扯淡,他带着船队继续向前。

在经过青阳的时候又卸下了两百个罐头,这里同样建有棱堡,而是还不只一座,西南方隔河对峙的还有一座,只不过那一座属于忠勇军,杨信也分了一百个给那里的忠勇军。

后者并不缺粮。

他们是原本无锡那些民兵。

杨信就这样带着剩下一千四百个罐头继续向前,一路走一路分,最终在一片复杂的目光中,旧地重游开进了无锡城,然后同样旧地重游,直接在华允谊警惕的目光中出现在了华府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