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3/12页)

导游看众人都下了车,便指着三门殿介绍说:“慈云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原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有史料记载,它比洛阳白马寺早四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三十一年。寺内碑刻:古刹慈云寺,乃释源大白马寺。大家看这三门殿——”

“好了,好了,你不要介绍这么详细,就告诉大家每个建筑的名字和用途就成了。”吕局长冲导游摆摆手说完,冲刘慈云做了个请的手式。刘慈云抱着骨灰盒走在前面从正门进了三门殿。

三门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的金身坐像,弥勒菩萨的身后为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的韦驮护法,四周墙壁上彩绘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壁画。

进入院内,正中为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殿门正上方悬挂着“天王殿”的匾额。天王殿前,是两通被碑楼保护起来的石碑。导游指着石碑说:“天王殿前这两通石碑都是重修慈云寺碑,东侧那通是为纪念从北京来找释源、修祖庭的著名僧人南宗顺而立,西侧那通记载着慈云寺始建于汉明帝七年,东侧石碑前被玻璃封罩的是白果树遗址。这棵白果树,为竺法兰和摄摩腾二位高僧亲手所植,直径约六米,高过寺院所有建筑物,树冠几乎把慈云寺遮严。老辈人讲,当年从远处看,只见大树不见寺院。民国时期被伐,在北官庄建起一座每层八间的三层教学楼,该楼至今还在。”

众人感到震撼,纷纷走上前看。只见玻璃所罩方池中,树根如骄龙盘延。池旁一棵小白果树已有碗口一样粗。导游等大家看罢,指着天王殿说:“天王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的塑像,四壁画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陀说法等壁画。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众人都不说话,把眼睛都盯向刘慈云。刘慈云抱着骨灰盒走向钟楼,没有进天王殿的意思。导游就接着说:“天王殿的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与其他寺院钟鼓楼不同的是,这两座钟鼓楼明显高于附近的建筑,而且俯视二楼,其顶部都是“十”字形。“十”形状含四方通畅之意,两个“十”字表示“四通八达”,喻意钟鼓之声能广播四面八方,让迷途众生闻而知返。大家看那楼顶,想像是不是俯视是“十”字形状。”

众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仰视那楼的精美与高贵。

刘慈云看了一眼继续向前走。他一听就知道,慈云寺钟鼓楼建的是四面歇山顶。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也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的角楼就是典型代表。

刘慈云走到天王殿东侧的垂花门里,看见一通石碑止住了脚步。只见那石碑被玻璃封罩,碑头“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清晰可见。此碑上部中央用阴线刻画出一个大圆圈,在大圆圈内刻着慈云寺立体示意图,图中的寺院为正方形,这暗喻慈云寺是按照“天圆地方”的标准选址修建的。慈云寺周围密密麻麻地刻画着五十三峰,除每个峰上都刻着名字外,还刻有不少人物形象和文字说明。刘慈云从图中正北方向的“北斗挂玄峰”起,逆时针逐峰观看,一直看到九点钟方向。看没有他要找的山峰,又从“北斗挂玄峰”起,顺时针观看。

吕局长凑上前,小心亦亦地问刘慈云:“刘先生,您在找——”

“妙德峰。”刘慈云眼睛一刻也不离开那图,淡淡地说。

“在这儿,在这儿。”吕局长一步跨到刘慈云前面,把脸凑近玻璃,用手指指向图中圆圈的一点钟方向把身子闪开说。

刘慈云看到吕局长的手指处刻画一峰,峰上雕刻“妙德峰”三个字。点着头说:“我就出生在妙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