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开始行动”(第2/10页)

这时候,从奥马哈海滩方向过来的第29师攻占了距卡朗唐12公里的伊斯格尼。大约有4,000居民的卡朗唐,扼守着瑟堡到卡昂和圣洛的公路,巴黎到瑟堡的铁路也经过此地。德国第6空降团丢掉了北面的高地,现在正在卡朗唐设防。冯·德·海特上校接到埃尔温·隆美尔元帅“死守卡朗唐”的命令。

6月10日,从奥马哈海滩方向过来的第29师与101师在卡朗唐东北会师。这就使滩头阵地得以巩固。但是,如果美国人不把德国人赶出卡朗唐,这个滩头阵地就不可能向内陆扩大或延伸。进展非常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缺乏足够的装甲车辆与火炮;守军的作战技能与决心;再就是灌木藩篱。这些藩篱一般都在6英尺高,或者更高,藩篱之间的狭长地面就像战壕似的,连坦克遇到它也无法施展,每一道藩篱都是一个敌人的主要阵地。而且这些藩篱特别的多。好不容易攻下一道藩篱之后,50米,或者不到这个距离,又有一道。在这样的地方发动步兵攻击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难度不亚于逐房逐屋的城市巷战,也不亚于一战时对战壕体系发动攻击。但这又是非攻打不可的。

科林斯将军命令第7军向北进击,主攻方向是瑟堡(诺曼底地区的第一大港口,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及其西面,向海滩的方向(目的是切断在科唐坦的德国人的交通线),可是成效非常有限。不打破卡朗唐的瓶颈,就不可能取得多大的进展。这项任务落到了101师的肩上。

泰勒将军决定从三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第327滑翔步兵团从北方、501团从东北方向展开进攻,506团将夜行军绕到已接近被包围的卡朗唐西南方向发动攻击。协同进攻的时间定在6月12日拂晓5点。

E连在索贝尔上尉带领下曾进行过几个月的夜间训练,包括夜间越野、穿越树林的强行军,夜间罗盘使用、部队夜间行动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部队夜间行动的控制。E连的人对夜间作业是驾轻就熟,有些人甚至说他们夜间的视力比白天还好。

根据温特斯的回忆(他当时已担任代理连长,米汉仍被列为战斗中失踪人员,还没有列入阵亡人员名单),不能应付夜间作战的,是团部的那些参谋。在训练问题上他们“溜了号”,没有经过士兵和一线下级军官那种连续几个夜晚的夜间作业。这个问题在D日那天夜里就暴露出来了。温特斯说:“在判定方向和寻找目标方面,有问题的是他们。在穿越藩篱方面他们的问题也很大。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能应付自如,在寻找道路和目标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不用地图。”

在6月11日——12日的夜行军中再次暴露出问题。F连作为先头部队,E连紧随其后。他们开始向卡朗唐运动,首先穿过一片沼泽,通过一座大桥,然后向西经过一些田地,来到一条铁路旁。穿越沼泽和灌木藩篱不是一帆风顺的。各连之间不断失去联络。F连遇到一个非常困难的地段,想方设法通过之后,立即加快了行进速度,没有考虑后续部队通过那段瓶颈地区的问题。团部不断下达命令,改变1营与2营的前沿。各连就不断停下,修筑工事,架设机枪,接着又收到前进的命令。

在2营的行进路线上,不断发生较大规模的战斗。这一地区尸体与武器装备随处可见,有美国人的,也有德国人的,但在黑暗中看不大清楚。E连在过了杜沃河,向铁路线运动的过程中与F连失去了联系。“当时我知道,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靠我们自己不可能找到前往目标的道路。”利普顿回忆说,“而且队伍拉得太开,是无法组成防卫的队形。”

温特斯想通过无线电接通营部。报务员的声音含糊不清。一挺德国MG42机枪(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机枪)从左侧每个地方打来几个点射。利普顿来到自己的机枪手边上,低声告诉他把机枪对准敌人火力的方向。利普顿回忆说,就在他悄悄转身去指挥排里其他人占据各自的位置时,“我吓了一跳,(那人)把他的机枪来了个满负载装弹。在这样一个静悄悄的夜晚,一挺满负载的轻机枪,两度拉枪栓,两度让其复位的声音,半英里之外就能听见。我们保持安静、准备打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的全部努力,都因此前功尽弃。”不过此后再没有发生敌人的袭击,利普顿的呼吸也自如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