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拉加苏之一(第6/9页)

这是因为,孙立人“书生气”选中的两任政治部主任,都安静文雅,与军中剽悍粗犷之风很不一致,故此当兵的将这两位嘲笑为“大姑娘”。其实,葛、孙外表文气,打起仗来却一点儿也不文气,都是敢于顶到一线的猛将,倒是没有辜负孙立人的信任。

葛南杉也因为孙立人的后来事情没了前程,但他的儿子葛熙熊后来也在军界发展,做到台湾防空司令、中将,可能是新一军后代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了。

第三,是英国。

说完法国说英国,孙立人部下中英国背景的有点儿稀缺,只有一个给史迪威担任联络参谋的王楚英能算。今天我们察看日军投降仪式的细节,多半是王老的手笔,他当时就在南京大礼堂作为远征军代表现场观礼啊!

王楚英出身第18军,正儿八经的土木工程系,怎么成了英国背景呢?

因为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候,王楚英的地位十分独特。他当时已经在缅甸负责组织“华侨抗日义勇队”,是作为英军总司令胡素将军的联络官来迎接中国远征军的。孙立人因此戏称英国人是王楚英的“老板”。

1944年远征军东征归国之战中,为了掩护英帕尔之战战军的侧翼,英军温盖特旅团在温藻(孙立人从缅甸撤退到印度时,这里是对日军进行最后阻击的阵地)空降,建立一个圆形阵地掐断了日军纵贯缅甸南北的铁路线。日军深知此举的危险性,急调第53“安”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猛攻,试图重新打通铁路。英军没料到日军反应如此之快之猛,招架不住,急忙通过史迪威与孙立人联系求救。这个去找孙立人的联络官,就是王楚英。孙立人一面调兵遣将去救英国人,一面和王楚英调侃,说这可是你的英国老板第二次通过你来找我救人啦。上一次在仁安羌,救完了他们可是不辞而别,和英国人打交道,小兄弟你要留个心眼儿啊。

王楚英哭笑不得,无言以对。

说起来,英国人在缅甸,可说是中国人最混账的盟友了。在缅甸的英军斗志极差,一触即溃。日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称,英军根本无法和中国军队相比。那么换中国军队来打如何呢?

中国的将军们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英国人这个盟友别扭得过分。

你说他是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没信心吧,可是出了问题,比如英一师被包围,他也知道找中国人求救帮忙。

你说他是当惯了帝国主义瞧不起中国人吧,也不大像,亚历山大将军对杜聿明,斯利姆将军对孙立人,那佩服绝不像是装的。

可是,要情报没有,要物资没有,明明有车皮,运到仰光的美国援华物资就是不给你送过来;明明日本人还没来,先把中国即将驻守的地方烧砸一空,弄得没水没电没粮食,活像对友军搞“三光”。

所有中国人设计的会战都因为英国人提前跑掉而无法打成,气得中国兵骂:英国兵是人也大,马也大,就是跑起来像兔子……

大家都有一个可怕的看法,这英国人遇上中国人和日本人打起来,怎么好像希望日本人赢呢?直到战后才明白,中国人这个看法,竟然真的是英国统帅部,包括丘吉尔先生的想法!

英国人不但对中国人暗中下绊子,对史迪威也是一样,害得这个“醋性子乔”一个个反攻缅甸的方案都无疾而终,连同情支持他的蒙巴顿勋爵也受到连累。

根据现在已经公开的历史材料,英国人这种给自己人拆台的做法,纯粹是有意而为。

英国人既不希望美国人,也不希望中国人在缅甸打胜仗。这是因为,以日军实力,打到缅甸已是极限,英国人并不担心它能对印度构成什么威胁。如果日军占领缅甸,战后英国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回(当然,战败了大家谁都不要想)。但缅甸一旦被中国或美国染指,再要想把他们赶出去可就麻烦了。而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根本,缅甸是印度的门户,缅甸落入中美之手可能引起大英帝国崩溃的连锁反应,这是不能允许的。蒙巴顿勋爵曾在他赴任中印缅战区的日记中对此有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