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胡康谷口(第2/6页)

如同前面叙述的,由于两个师瓜分了相当于三个美军师的装备,远征军驻印军的炮兵部队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孙立人部新38师居然辖有三个炮兵营(国民党美械师正常情况下只辖一个),其使用的美国M1式75毫米山炮是专门为山地作战设计的,平常用吉普车拖着也能奔驰如飞,而它的射程远远超过日军装备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新38师有27个步兵连,却有九个炮兵连,其炮兵训练时间短,四个星期就算培训完毕,战斗力却很强,其原因让国内的炮兵们既羡慕又嫉妒。在兰姆伽训练中心,中国的炮兵学会开炮以后,美军顾问就会让官兵们开车拖着大炮到野外去,用实弹射击代替训练,几次拉练下来,无论射击的准头,还是相互配合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最好的锻炼。这种训练方法曾有很多远征军老兵回忆过,纯粹是用炮弹喂出来的,还真是难以效仿。

如同李向阳的好枪法是子弹喂出来的一样,这种用炮弹喂出来的炮兵果然身手不凡,这一仗孙立人派出了一个完整的山炮营攻击日军炮阵地,双方的炮战在短时间内就成了远征军的射击表演。

压制住日军炮兵后,远征军开始对日军在“李家寨”周围的阵地发动攻击。在这里,日军最主要的阵地是大龙河上的渡口于邦,只要攻占于邦,日军围攻“李家寨”的五个中队就成了被掐断的瓜蔓。

日军在于邦的阵地与李克己的“李家寨”很相似,也是依托丛林中的大树配置兵力,在树上设置被称做“鸟巢工事”的机枪阵地,一棵大树就可以控制周围几百平方米的范围。说起来,李克己设计出“李家寨”防御体系,可能还参考了于邦日军阵地的模式。这是因为,于邦是日军常备设防阵地,早就修有工事。根据《大公报》随军记者煦东记录,10月底的进攻中,李克己曾经指挥所部试攻过于邦,远征军对于邦敌军的阵地印象深刻,称“敌人的工事做得意外新奇,那战壕有两米多深,外面却没有一点积土,而壕底的两边,入口很小,壕内有宽敞的横洞,当我们的士兵冲入壕沟时,敌人便一个个都钻进洞里去了。这时候那些满布在树上的敌军轻机枪巢便用猛烈的火力,向我们这些冲入壕沟的士兵射击,洞里的敌人也用手榴弹向外面乱扔”。结果,第112团阵亡了两个排长也没有拿下来。

遭到日军围攻的时候,李克己布置的“李家寨”,和于邦敌军阵地颇有些神似。应该说这种阵地在丛林战中十分适合,日军步兵很难接近“李家寨”。

攻克这种阵地,如果使用战车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日军进攻马来亚的时候,英军的指挥官柏西瓦尔将军和远征军参谋长柏特诺,颇有些相似的教条主义精神,按照教科书得出了热带丛林战中无法使用战车的结论,于是把所有战车部队调离战区。偏偏日军这方面的书本教育不够彻底,于是山下奉文将军的部队在战车开路的情况下,接连击破和绕过英军七道防线,直抵英军老巢新加坡,横扫整个马来半岛。事后,军事家分析日军的战车无论设计还是机械性能,在热带丛林中都是一种糟糕的武器,故障率极高。但是,哪怕少数几辆战车,在进攻战斗中,在防守一方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突破效果。到了二战后期,美军在谢尔曼坦克上装备火焰喷射器,这种喷火坦克简直是太平洋诸岛日军守备部队的梦魇。

第18师团直属部队有一支使用九七式战车的装甲部队,参谋长片冈衷少将也考虑过使用这支部队攻击进占新平洋的中国远征军。不过,缅甸雨季的洪水摧毁了日军在胡康河谷简易公路上的桥梁,日本工兵仅仅来得及搭起简易的浮桥,勉强可以通行空载的卡车。日军向前线增援的时候,遇到桥梁,需要车载的步兵下车才能通行,而且公路也只能通到孟关,再向前方就需要用人力、独木舟乃至大象完成运输了。在这种情况下,四吨半的九七式装甲车虽然被称做“豆战车”,但要想运到前线还是天方夜谭。无奈之下,片冈衷只好把这支装甲部队留作师团前线指挥部的警卫部队。这个部署无心插柳却起到了重大作用,这支部队在3月8日远征军突袭孟关日军司令部的时候,与远征军坦克第一营发生激战,尽管全军覆没,但如果不是他们的阻击,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可能就被赵振华营长抓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