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打洛之二(第4/7页)

缅北当地人之间也经常爆发血腥的战斗,比如那嘎族人,就以砍人头著称。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远离丛林。在部落的仇杀中,也有人会暂时躲进丛林藏身,但没有人会追进去——不久他自己就会出来的,或者,永远也不会出来了——热带丛林的瘴疠对当地人一样致命。

这一点,孙立人的胆量比当地土著还要大,他在胡康河谷作战中指示部队:“唯有放胆进行密林开路,实行对敌大迂回包抄,才是两全上策。具体做法是,以适当兵力从正面佯攻,另以主力部队秘密潜入从未有人走过、而敌军又不曾设防,也想不到要设防的密林中,以缅刀披荆斩棘,跨越高山开路前进,攻其侧背,断其补给,动摇其军心,最后对凭借天险、工事顽抗之敌,实行前后夹击,将其消灭。”

不过,孙立人的大胆并非莽撞,为了实施丛林穿插,他曾与史迪威反复研究。史迪威为此责成美方负责部门,为中国远征军全力提供丛林作战所需的热带病预防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的远征军官兵,竟然在注射预防针时出现晕针现象,倒成了一件战场上的花絮。

穿越丛林的大规模穿插战法,在缅北丛林中打中了日军的要害。田中新一凭险设置的多道防线,都是在这种穿插中瓦解的。

与孙立人这一战术可以媲美的,是“黑土地之狐”林彪创造的攻城术。在解放战争初期,缺乏大规模攻坚经验的共产党军队,曾多次受阻于国民党军在城市中组织的街巷防御战。林彪本人就曾在四平吃过陈明仁的亏。经过四平之战,爱琢磨的林彪终于想出了攻坚的妙招——他麾下的第四野战军攻城时不走街道,而是从建筑中开路,遇房拆房,遇墙拆墙,强行打开新路直取敌军要害。这样一来,敌军部署的巷战工事就都成了摆设。在进攻天津、锦州的战斗中,林彪的部队依靠这种战术,使号称“固若金汤”的国民党军防御体系在极短的时间内崩溃。此后,国民党军在防御作战中对林彪闻风丧胆,很少有据城顽抗的勇气了。

虽然林、孙两人并非一个阵营,但军事才能上的亮点,却颇有相似之处。

缅北爆发战争以后,当地居民大多逃走,或随中英军队退向印度,或南下到缅甸南方较为繁华的地方。远征军在缅北作战期间,当地出现畸形繁荣,出现了不少以军营为核心的新居民点。战后,随着军队的离去和中国发生剧烈变化,中印公路封闭,缅北马帮之路不再通畅,打洛和新平洋等地再也没有得到恢复。此后,缅甸政府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离心倾向,不断实施镇压打击,很长时间不重视当地的开发,以致人口锐减,土地日趋荒芜,打洛等地逐渐成了无人居住的空地。直到近来,缅甸寻求与中国突破缅北的鹰中日史料对照下的中国的贸易合作,重新重视缅北地区,中印公路沿线才开始有了一些发展的模样。班端到日本留学,也是想在日本寻找帮助家乡进行开发的可能。

面对日军猖獗的狙击手,中国远征军采取了以狙击对狙击的打法,这是一名隐藏在丛林中的远征军狙击手。

班端并对缅北存在能吞人的大蛇之类说法表示不大可信。以他的了解,在西堡等地的确野生动物不少,但并没有体型特别大的品种,倒是蚊蝇肆虐,有些可以传播可怕的疾病,比猛兽更加危险。

从所收集到的资料看,远征军在缅北的战斗照片背景中,也经常有缅甸平民使用的木质、砖瓦小屋,有佛像的寺院,甚至一些西方人士用于避暑的精美别墅。看来,缅北虽然荒凉,但并非完全无人烟的地方。

不过,打洛这种“镇子”,建设时只是为了方便居住,仅仅有一些木板房而已,绝非据守之地。所以,日军的记载中,并未在打洛组织抵抗,中国军队攻占打洛,属于“无血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