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孟关之二(第3/8页)

为这种情形所激励,第18师团又将前线司令部进一步从原来孟拱河谷中的加迈向前推进到了孟关,师团二线部队各部主力,开始迅速向孟关附近集结。计划在新平洋方向发动一场猛攻,将远征军赶回印度。田中预定的进攻时间是12月15日。

应该说,田中这一部署,反映了刚刚和远征军交手时日军的嚣张。即便是在于邦战败之后,田中仍然在报告中声称,假如和中国军队一对三,自己有取胜的把握。

井上咸所绘撤退时所见迂回中战死美军在丛林中的墓

井上咸所绘胡康河谷作战中日军的生活:上左:1943年12月,日军坑道中挂了晾干的河鱼(双人坑道)。上右:1943年11月日军地下工事,可生火,上覆帆布(双人用)。下:1944年新年,井上咸与岛日共同为新的一年所挖地下工事,上有新年装饰物“门松”,内有烟道,墙上装竹制壁板,用弹药箱制成桌子,上覆竹面,有可开合的入口。左下方为其感言:灌木林中的阵地,笼罩在大奈河蒙蒙的雾气之中。

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日军驻缅甸第15军军部的反对。

第18师团在发动攻势的准备中,每一次都将所做出的作战计划和部队部署情况,上报到第15军军部。而且,一直以来,军部对师团所采取的方略都是同意的。

然而,随着日军前线战况的不断恶化,特别是久攻拉加苏和“李家寨”都不能将其拿下,日军上层对第18师团的作战计划产生了怀疑。在于邦附近作战的长久联队(第56联队)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情报和资料。通过这些情报和资料,日军渐渐对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企图,以及部队编制装备情况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特别是,长久联队还缴获了中国远征军一个班长的日记,日记上详细记录了这个中国军人在印度受训以来的所有事情,日军从中对中国军队的士气、战斗意志、训练程度等诸多情况有所了解。

据此,日军意识到,在缅北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于是,12月上旬,在位于缅甸的第15军军司令部,军参谋长久野村向第18师团参谋长大越兼二大佐传达了军部的如下命令:“命令第18师团中止现在的进攻,在孟关周围迎击入侵之敌,必须确保加迈一线的安全。师团如要对大奈河北岸在现有兵力的基础上继续增兵,必须经军部予以认可,方可行事。”

按照军部的这个命令,第18师团欲在中国远征军最难发挥兵力的胡康河谷谷口一带将其击破的作战方案夭折。田中新一后来回忆:“为此感到愕然,并对军部做出这样的决定,感到万分的遗憾。”他认为,在中国军队反攻前,第18师团就制订了这个作战计划,并于8月份对各部队主官进行了战前教育。当时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什么意见都没有提。在这战事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军部却突如其来地命令师团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军部的这种做法,是对这一作战计划的胜利失去了信心。

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

除了这一点,田中新一还有一点不满的,就是军部要求其后退到孟关一带与远征军交手。他认为,“如果在军部所提到的孟关周边地区与敌进行决战的话,有下列一些不利因素:第一,孟关,包括孟关的北方地区,是胡康谷地中地形最平坦、最宽广的地区。敌人一旦占领孟关以北平原,并在那里建立起据点,那就如同放虎归山一样,敌人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战斗力,就能得到非常自如充分的发挥。

第二,如按照师团的作战方针,选择新平洋的狭路口作为战场,那么对于打洛盆地的安全来说,几乎就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但如果退到孟关地区,师团现在只有五个大队的基本力量,如将这些兵力分散使用在孟关平原和打洛盆地两地,就会陷入战斗力分散的被动局面中,不可能确保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