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八莫之二(第3/6页)

无论如何,在1945年,英国人是无法容忍中国军队在曼德勒举行一场入城式的。这条底线,蒋委员长和美国人,也并不想去触碰。于是,政治决定了军事,远征军在攻占西堡后不久,即将其城防交给了英国人。

尽管西堡周围的战斗因此有一点失色,但仍是远征军作战中非常值得纪念的一战。

说西堡战斗值得纪念,至少有三条理由。第一条理由,西堡之战参战日军的番号极为庞杂,都列出来长得可以当一封信。根据战史记录,西堡之战,日军共集中了包括第29、第56、第113、第146、第148五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还有23个其他单位的部队。要是齐装满员,这批日军可以达到三万名,而中国军队一个第50师就敢单独对这里发起强攻。

实际这些日军部队都是惊弓之鸟,他们有的曾被远征军歼灭过,有的经过多次补充,战斗力极差。两军交锋仅仅三个小时,日军残部就弃城逃走,我方统计毙伤日军约1600名。

想一想,日军在抗战中通常按照一个联队顶中国军队一个军来计算,攻的和守的多少都会有点儿感到吃惊。

西堡日军其实并非全无还手之力。第50师特务连在进攻西堡时,承担沿公路左侧,直接对市区进攻的任务。攻击开始后,连长曹卓琨到第一线指挥,路上被敌人发现,军官打扮的曹卓琨立即遭到日军狙击手的重点“照顾”。尽管曹反应迅速,未被击中,但其身边的连队司号员周勇却中弹阵亡。曹在回忆录中写道:“战后清点人员,特务连伤亡二十多人。最使我悲痛的是,我失去一位贴身号兵周勇,他当年不到20岁,对我十分忠诚。原想随我到最前线吹奏冲锋号以助军威,未料过早死去。敌人善于狙击指挥官,狙击手发现了我,是向我射击的,不料号兵替我死去。每当念及此事,心中感到十分难过。”

远征军老兵曹卓琨

不到20岁的周勇,大概就是日军所说作战“悍不畏死”的中国少年兵中的一员吧。

西堡日军很快被打垮,主要原因是第50师突击过于犀利。在正面进攻遭到敌军在南渡河组织的河防阵地顽强抵抗时,潘毓昆师长看出日军兵力不足,不可能在漫长的战线上处处设防的弱点,派出一支部队从日军防御空隙中迂回攻击,偷渡南渡江,仅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到达西堡外围,突然袭击了在无名高地据守,负责掩护市区的日军第146联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敌中队长中村大尉阵亡,部队溃散。

这一仗,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扫清了西堡外围据点,第二天开始攻城。这种突如其来的强攻给了日军极大的震撼,番号庞杂的守军来不及协调就被击溃。

这也表明打到缅北战役后期,中国远征军对日军的作战特点已经十分清楚,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同样重视谋略的中国军队面前,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威风。

第二条理由,在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至今保留的一条日军战车履带,就是西堡之战的战利品。

保留至今的日军装甲车履带,1990年代发现于缅甸。

西堡之战中,日军依托制高点355高地,出动了以九七式装甲车为主力的战车部队,掩护步兵反击中国军队的进攻。结果,遭到第50师师长潘毓昆少将亲自指挥的火箭炮部队迎头痛击,遭到全歼。战斗中有七辆日军战车成为中国远征军的战利品。

不过,看惯了33吨重的M-4谢尔曼战车,中国远征军的官兵对仅有三吨重的日军铁皮战车兴趣缺缺,竟将其丢在缅甸当地数十年,完全忘却。当地华侨李生勇先生回忆战后还曾经在被遗弃的日本战车上玩耍,这些战车后来可能被当地人拆卸作为废铁卖掉。在这位华侨的指点和帮助下,晏伟权先生从西堡观音寺找到了一截日军战车的履带,后经多位相关人士的努力送回国内,在建川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