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批判(第2/9页)

通过理论探讨而得出的肯定的结论、规则、原则和方法,如果成为死板的条文,就没有绝对真理的性质,就缺乏普遍性。这些东西都是供人们使用的,至于是否适用,则要由判断来确定。

在批判时,决不能将这些结论当成衡量一切的法则和标准,而只能讲它们作为判断的依据。比如,在战斗队形中,骑兵往往置于步兵后面,这是战术上的一个规定,但是如果对因为违背这样的规定而加以指责却是愚蠢之举。

在批判时,要探讨违背这个规定的理由,只有在理由不充分的时候,才能够引用理论上的规定。比如,理论认为多路进攻会削弱获胜的可能性。不过,对于只要是采取多路进攻而战斗却最终失败的场合不作了解就武断地认为失败是由于多路进攻而造成的,或者认为多路进攻会削弱获胜的可能性是错误的,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探讨精神的。

总而言之,通过理论分析探讨而得出的结论是批判的主要依据,对于理论上已经规定了的,在批判时就无需重新确定。

批判之目的在于探讨原因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使用的手段是否与目的相适应,当原因和结果、目的和手段非常一致时,任务将容易完成。如果一支部队遭到袭击,进而没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那么奇袭的效果如何就没什么可怀疑的了。

比如,理论上规定,在会战中进行包围攻击能够增加获胜的可能性,而结果是获胜的把握较小,那么问题就在于指挥官在采用该方法时所考虑的是否为了获得较大的胜利。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正确的。如果他想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获得较大的胜利,可是他却不从具体情况出发,而仅仅照本宣科,那么他就犯错了。

倘若撇开与整体的联系,单纯考量失误的直接关系,就可轻易地完成。当批判地探讨原因和检验手段比较简单,只局限于研究最直接的结果和目的时,事情往往也很容易。

可是,在战争中,组成整体的一切总是密切联系的,而每个原因,就算是最小的原因,也会对整体产生影响,最终导致结果发生改变,尽管这种改变很小。同理,每个手段也会影响到最终目的和结果。

所以,只要现象还有研究的价值,我们就可以研究原因导致的结果。同理,人们不仅能通过直接目的去体验手段,也可以将该目的当成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来加以检验。

这样,我们将对一系列相互从属的目的进行探讨,直到目的的必要性不被怀疑,无需再做检验为止。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涉及有决定性的重要措施时,应当一直研究,直到导致嫹和的目的为止。

很显然,在向上追溯的过程中,每抵达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在判断时将有一个新的立足点。因此,同一种手段,从较低的立足点上看,也许很合适,但从较高的立足点上看却是要摒弃的。

在批判地考察某一军事行动时,往往是根据目的检验手段配合来研究某些现象的原因。因为,只有研究原因,才能找到富有价值的作为检验对象的东西。

如此一来,不管是从下往上还是从上而下的研究,都会遇到巨大困难,因为事件离原因越远,就越容易受到其他力量与情况的支配。所以,人们在探讨那些远离事件的原因时,就越需要同时考虑其他原因并要辨别这些原因对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发现会战失败的原因,就自然找到了导致整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不过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还有各种或多或少的原因也影响战争的结局。

同样,在立足点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检验手段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强。因为目的越远大,为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就越多。所以,必须对为达到这个目的所做的或者可能做的一切进行考察,因为所有军队都追求着战争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