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保卫常德(第2/15页)

说话的是黄睿敏,老旦赞许地点了点头说:

“让海涛去前面探路,半个时辰回来报一次,粱文强和大薛两边侦察,枪里都顶上火,以防万一……上路吧!”

提心吊胆地又走了一天半,赵海涛终于传回了好消息,他到了常德城南门外面,看见了自己人的军队。

常德城并不象众人想的那样气氛紧张,城外虽然坚壁清野,铁丝网和鹿蒺藜随处可见,深沟和碉堡也错落有致,但是部队却没看见多少。城里车水马龙,仍然热闹不堪。店家扯着嗓子大声叫卖,茶楼里一桌桌的牌友也兴致颇浓,老人在路边端着茶壶举着烟袋摆着龙门阵,在街两旁的墙上偶尔看见一些抗日的标语,才能够让人想起这里不过是离战场一日之地的边城。

进城的第二天,老旦就找到了王立疆。已经升为团长的王立疆正在布置东城的城防,二人见面,自然分外亲热。老旦觉得王立疆黑瘦了不少,王立疆觉得老旦白胖了许多,两人握手的时候较了下劲,仍然是半斤对八两。听说老旦还带来了一只小队伍,王立疆甚是惊喜,忙带着老旦和黄睿敏去了31团的政治处,团政治处的几个官正在为缺衣少粮没有兵源犯愁,突然听说来了一个老牌战斗英雄,还带回来二十条汉,不由得拍手称好。老旦当年脱离部队应受到的惩罚,此时统统都扔到了爪哇国去了。长官们皱着眉头,绞着脑汁,用最快的速度帮老旦等人安排编制上报,人先留下,走手续的事情慢慢来过。

老旦得知,57师现在并不满员,全师只有三个休整中的团在城里驻防,等待着新的命令。由于各团都不满员,师部命令就地征兵,而且要求限期达到编制,可休整期间部队的军饷和油水都大打折扣,常德百姓捐粮捐面伺候军队,却就是不来当兵。政治部和征兵处的人象唱大戏一样东跑西颠,四处打着白条去游说,几乎磨破嘴皮。兵员紧缺,老旦等一行二十一人自然成了香饽饽。王立疆和57师政治部打了招呼,政治部主任考察了老旦的资历,会同作战科迅速作出决定,任命老旦当了31团4营6连连长,军衔中尉。老旦寻思自己的军衔应该更高一点了,但是政治部主任说军衔这事得报上去再定,先挂上中尉的领章再说。

换上崭新的中尉军服,老旦还有点不太舒服,在黄家冲懒散多年,破衣烂衫随便穿,如今总觉得脖子被风纪扣勒得喘不过气来,肚子上的皮带也有些紧。熟悉的军服味道让他有些激动,不由得挺直略微佝偻的腰杆,长出一口气。再穿上这身皮,想脱可就难了。原本心中那时起时落的国恨,如今多了一份刻入骨髓的家仇,此一时,彼一时,活着就得有点骨头,猫儿在湖南农村回不了家,如今再扛上枪也不一定回得了家,既然什么都不一定,那就不如用枪杀出一条路来。袁白先生讲的三国志和隋唐英雄传里面,那关云长、秦叔宝等英雄豪杰,不也没球个家么?麻子团长的威望是打出来的,可他在二十年前不也是河南农村的一个屁孩儿?

时势造英雄!老旦想起了袁白先生最爱念叨的话。自己虽然不想当什么英雄,可也不能当黄老倌子和麻子团长看不起的狗熊孬种吧?打不回家就打出个说法来!

几天以后,老旦到31团4营6连上任,除了黄睿敏和二伢子各自去了3连和5连当排长,剩下的十八人都编入了6连,陈玉茗、刘海群、赵海涛、粱文强和朱铜头分任排长。6连是按新的编制组建的,更象一个独立连,主要成员大多是长沙城开小差跑回来的逃兵,也有其他部队的散兵游勇,有组织无纪律,大多都打过硬仗,也很不好管。57师的政治工作做得很到位,“凡抗日者既往不咎!”跑回常德的兵终归挨不住每天东躲西藏的日子,早知道74军57师响当当的大名,人家既然亮了招牌,也不追究过去,还不上赶着去57师混口饭吃?于是纷纷前来投奔。4营营长是王立疆带出来的弟兄,听说了老旦的手段,也考虑了这个连队的逃兵共性,放下一句狠话来:三个月之后,一盘散沙的6连必须变成74军57师——“虎贲”的硬骨头连队,届时随31团开赴长沙。6连整编人数一百七十五人,分6个排,不设政治指导员,由王立疆的团政治处直接做政治指导工作,即日起开始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