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第4/6页)

1815年,布吕歇尔在桑布尔河与莱茵河之间停驻,威灵顿还在布鲁塞尔停留,就在他们二人等待进攻法军的信号时,拿破仑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布吕歇尔的营地,他的各纵队从四面八方于波蒙平原集中,之后全部抵达桑布尔河岸。

这两次战役是以拿破仑巧妙计算为基础的,其实也是战争勤务的典范。我再举两个反例,说明战争勤务的失误,会造成多大的损失。1809年,拿破仑在奥地利军队逼迫下,从西班牙返回法国。在路上,他命令贝蒂埃[2]将分散在布劳瑙到斯特拉斯堡和埃尔富特的军队集中起来。拿破仑很担忧,一旦这些地方的奥地利军队发功进攻,将对自己的军队不利。于是,他再次命令贝蒂埃,在自己未到达之前,如果战争尚未开始,军队一定要在雷根斯堡集中,反之,军队就要在乌尔姆附近集中。

拿破仑下达这样的命令,原因很简单,雷根斯堡离奥地利边境太近了,一旦战争爆发,各军只能孤立地与20万敌军作战。而在乌尔姆,法军就能较早地集中,因为敌人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该处,而这个地点对于双方都很重要。

可是,贝蒂埃居然僵硬地执行命令,完全不考虑拿破仑的意图及实际情况,他不仅固执地将军队集中在雷根斯堡,还要求达武返回雷根斯堡。幸好拿破仑获悉敌人渡过因河的消息,迅速赶往阿本斯贝格,可是那时达武已经被包围,军队也被奥军分割。拿破仑将军队集中起来,只花了五天时间,在阿本斯贝格、齐格堡、兴茨胡特、埃克缪尔、雷根斯堡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挽救了贝蒂埃所犯的错误。

另外,在瓦格拉姆附近发生的事件,更是让我惊讶不已。当时,拿破仑要求,法军于7月4日傍晚在洛鲍岛上集合,当晚,军队在多瑙河上架起三座桥梁,从拥有500门大炮的14万奥军面前通过。这一切都是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么短的时间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运动,是非常不易的。

但是,期间发生了一件怪事,参谋长在传达命令时,完全没有发现文本的错误,将中间的桥梁分给了右翼的达武,又将右边的桥梁分给了中央的乌迪诺,结果两军在夜间交叉了,幸亏各团指挥官的机智,才免于造成大混乱。拿破仑口述命令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一个身经百战的参谋长,既要传达命令副本,又要负责部队编组,连这种错误都看不到,他还是合格的参谋长吗?

我所举的战例,足以帮助人们判断,良好的战争勤务可能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

侦察和查明敌人动向的其他方法

实施巧妙机动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即必须掌握敌人动向。不了解敌情,怎么确定自己该干什么呢?但是,要掌握敌情又谈何容易。单这一点,就说明了,战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

有些将领学识渊博,但他们既非军事天才,又缺乏长期实际指挥战斗的丰富经验,也没有从战争中养成眼力,往往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其原因也在于此。对于军校毕业生而言,在地图上拟订一个迂回包抄敌人翼侧的计划,总是很容易的。但是,当在实际交战中,他的对手是一个深谋远虑、经验丰富的老手时,结局就可能不同了,他的缺点将暴露无遗。

在我长期的军事生涯中,我得出一条灼见:在一个善于掌握敌情的军官和一个通晓理论的军官中选择,我宁愿放弃后者。

有几种可以判断敌军动向的方法。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间谍网。第二,由精干军官和轻装部队进行侦察。第三,审讯战俘。第四,根据敌人基地进行推测。还有一种信号法,主要用于发现敌人。

最能详细掌握敌人内部情报的方法,非间谍活动莫属。侦察工作做得再好,也提供不了防线后方的详情细节。我的意思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了解敌情,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侦察的结果。处理从战俘处得到的情报也是如此,战俘的口供是有用的,但不能过分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