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第2/21页)

此例中,法国野战军相当于一支海军的机动部队,它牵制敌人的野战军来保护巴达霍斯据点,吸引离开或者使其偏离其想要取得的位置。巴达霍斯由于马尔蒙部队逼近将威灵顿逐离从而得救;罗德里戈城由于马尔蒙指挥失误和分散兵力而失陷;马尔蒙之所以能保住巴达霍斯,不是由于直接守卫,而是由于持续的牵制威胁英国不容忽视的权益所致。

1804年和1805年,拿破仑同样曾大规模采用这种牵制攻击方法。当时,他想将英国舰队的大部从欧洲引开,趁其不在欧洲之际,集中法国军队于英吉利海峡,以掩护他对英国的突然袭击。请记住,这时法国海军为了保卫其海岸线而处于守势。按照拿破仑的设想,土伦、罗什福尔和布勒斯特的法国舰队全部驶离港口前往西印度群岛会合,之后整体返回英吉利海峡。他认为英国海军肯定会跟踪尾随,法国舰队可趁英国海军还未明确其目的的机会,先于英国海军返回欧洲,控制英吉利海峡一段时间。拿破仑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英国舰队总司令纳尔逊在土伦港外待敌,曾尾随法国土伦舰队到达西印度群岛,尽管英国起航迟了一个月,但凭借优良的技术,却比法国舰队早返回英国。出乎拿破仑的意料,纳尔逊在安提瓜便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推测维尔纳夫率领的舰队已返回欧洲。纳尔逊驶离直布罗陀海峡虽较法国舰队晚31天,但他返回那里却只比同盟舰队晚到4天,并在它们进入费罗尔前一周便返回英国。

我再补充一些,拿破仑除了用集结在西印度群岛的舰队进行大规模牵制外,在他那一时期的信函中,经常提到诱使英国分舰队驶离比斯开湾和海峡的种种策略。

从中可以看出,法国舰队驶往西印度群岛的行动其实已经有了效果。这恰好与上一章所提到的法国舰队驶向科孚岛对地中海局势所能产生效果相似。英国舰队被引至西印度群岛,远离了拿破仑设定的战略中心。多佛尔海峡恰如远离亚历山大港和该港通往法国的交通线的科孚岛一样。假如纳尔逊只是一名普通指挥官,他定会留在西印度群岛直到获得确实证据证明法国舰队已离开该群岛。这并非我的臆测。当时很多人要求他留下来,国内舆论也对他施加压力,但纳尔逊拥有无限远见,尽管缺乏确切证据,但他通过权衡得出了正确结论。假如在得到可靠的情报前一直停留在西印度群岛,那么结果就是将有20艘军舰在欧洲集中支援拿破仑,而英国则会因为缺少纳尔逊的12艘军舰使双方实力差距扩大到30艘战列舰。

这里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在这个事例中,拿破仑的计划显然源自1762年法国首相精心制定的方案,两者极为相似。拿破仑可能从法国档案中获悉,但纳尔逊可能毫不知情。

海军有上述的两种方针可选,可以逐离,可以引离。但我还需再次指出,就总体作战来说,海军是采取守势的,就其本身行动而言,则是采取攻势的。还可进一步指出,拿破仑给马尔蒙的命令正是如此。拿破仑写道:“欧洲的总局势已经发生转折,迫使我不得不放弃今年对葡萄牙的远征。”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一次攻势战役,所以他规定了总的防御态势,保留一处攻势威胁,以此保卫巴达霍斯,以及萨拉曼卡所掩护的从法国至马德里的交通线。但萨拉曼卡在三年前就遭到约翰·穆尔爵士的威胁,严重地影响了拿破仑的计划,以致在关键时刻,他被引开了他的战略中心和战役要害点。

不论是设想的还是实际的征服,这样的形势恰好说明了海军同本土防御的关系。在上述例子中,一个国家一旦实际占有属地,就处于守势。如果由于需要或是策略错误,而把海军限制在港内或者使其紧靠港口,也使其处于守势,并将商业和属地同海外的交通联系拱手相让。美国在1812年,除了贸易破坏舰以外,没有往海外派遣任何海军。这并不意味着毁灭,因为国土较大的国家,可以利用本身资源,或通过与其陆地边境接壤的一些中立国家进行迂回贸易。如果它海岸线够长,那么敌人就无法进行封锁,由中立国货船运载的商业也不会完全遭受损失,虽然会承受一些屈辱和物资损失。一个大国则无须如此。任何本土海岸防御方案达到完备,海军就须达到强大或者能将敌人舰队逐离本土海岸,或是通过威胁敌方权益将其引开。只有这样运用海军,才能使海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岸防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