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向马恩河进发(第7/8页)

就在法国向德国宣战普法战争爆发的时候,加利埃尼(他跟拿破仑一样祖籍意大利,从科西嘉来到法国)刚满21岁,刚从圣西尔军事学院(St. Cyrmilitary academy)毕业。法国海军陆战队雇佣了他,从此他的命运就与法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联系在一起。普法战争中,他做了德军的俘虏。战后,他接受法军任命曾到过西非、加勒比海、越南。他的责任越来越多,官职越来越高。他40岁时成为法国殖民地苏丹的长官。从1896年开始,他担任法国在印度洋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的长官和总司令长达9年之久。在此期间,马达加斯加爆发叛乱,他在镇压了叛乱之后,推行一套新管理办法,从此,马达加斯加变得不仅社会安宁,而且经济繁荣。

法国在马达加斯加有许多项目,其中之一是要为法军建设一个军事基地,1896年,一位比加利埃尼年轻3岁的工程兵开始为加利埃尼做事,负责海军基地建筑工程,此人就是霞飞。霞飞来自法国南部一个有11个孩子的家庭,家庭以制作木桶为生,他因成绩优秀赢得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奖学金,普法战争中德军围困巴黎中断他的学业而参加巴黎防御战斗,毕业后因没有找到一份民用工作而进入军队。他结婚早,妻子死后,主动申请到海外工作。1885年,他成为河内的总工程师。1893年,他在非洲的延巴克图工作,一次部族暴乱,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被杀,霞飞成功地带领部队快速镇压了暴乱,这次行动为他赢得声誉,被提升为陆军中校。他于1900年被召回巴黎,加利埃尼5年后回到巴黎,他俩在1911年时都是法军高级将领。

霞飞任总司令一职没让人失望。他改善了法国军队的培训体系,更新军备,改革晋升体制。他的新晋升体制更加强调能力和实际表现,淡化政治裙带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他接受总司令一职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委任出身贵族、信奉天主教、才华横溢的诺埃尔·卡斯特劳为总参谋长)。他同意让格朗迈松及其追随者继续把持负责战争策划的作战部。在作战部的影响下,炮兵的重要性被忽视。作战部的理由很容易理解:战争的最高武器是刺刀,而不是大炮。

法军作战部在1913年5月颁发两组野战法规,第一个针对军和集团军,第二个针对师建制以下的部队。两组法规都浸透了格朗迈松的学说。“战斗首先是道德的搏斗,”法规中写道,“如果征服的欲望没有了,失败随即而来。胜利不归属于遭受痛苦最少的人,而是归属于那些拥有最顽强意志和最强硬道德的人。”格朗迈松的参谋人员还制订了“第17号计划”,这个计划彻底抛弃了迈克尔的战略,霞飞随即批准这个计划,并把它作为战争爆发时调遣法军的权威性陈述。这个计划类似于德国的施利芬计划,完全排除了德国入侵比利时西部的可能性,迈克尔在几年前曾说德国入侵比利时是一种无法说明的可能性。与德国的施利芬计划相比,“第17号计划”更加灵活,留给霞飞充分的自由权决定发动攻击的地点和时间,但是,无论如何灵活,霞飞肯定要发动攻击,这是毫无疑问的。

“攻势邪教”的信徒们在大战前的几年都有较好的表现。被称为“攻势邪教”的教父的福煦,于1911年被任命为师长,一年后即被提升为军长。大战开始后,没让他担任集团军指挥官是一件奇怪的事,很可能与他的宗教背景有关。格朗迈松被提升为陆军准将,但没多久就战死沙场。

那些对“攻势邪教”没有足够信念的人都没有发达。亨利·菲利浦·贝当是众多受冷遇的军官之一,他是法国战争学院的低级助教,教授步兵战术,他不断地警告人们,士兵的血肉在20世纪的战争炮火中软弱无力,当时没有多少人理睬他。他在1914年时已经有58岁,仅有上校军阶,一个地位卑微的局外人,即将退休。即使战争动员和开战也没能改变贝当的境遇。当第五集团军集结时(朗勒扎克是司令官,比贝当大4岁),贝当指挥一个团,仍然维持上校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