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达达尼尔海峡(第9/11页)

如果大战是一个短期战争,施利芬计划成功了,俄国随即也被打败,那么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也许不如其弱小的陆军有作用。但是,西线成为僵局,交战国都拼命想从世界上其他地方获得资源。粮食成了大问题,只有少数国家能自给自足,英国这个岛屿国家是这几个少数之一。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不进口原料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战争机器正常运转。

截至1914年,英国享有海上霸权已经有100年了。英国海军精力异常充沛地维持着帝国的完整。伦敦政府沿袭着一个强大的海军政策,无论多么高的代价,英国的海军实力都要超过世界任何两个国家海军实力之和。

这个海军政策没有给英国带来负担,也没有给其他欧洲强国带来太大的问题。自纳尔逊勋爵(Lord Nelson)于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Trafalgar)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军力量后,没有任何国家敢挑战英国的海军霸权。但是,情况在1890年发生改变。当时,德国已经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年轻的德皇威廉渴望把德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野心勃勃的德国海军上将阿尔佛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告诉德皇威廉,德国的贸易和海外殖民地需要第一流的海军。从20世纪初开始,柏林花费巨款建造能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战舰。

德国的做法意义深远。在德皇开始他的大造军舰计划之前,英国和德国根本没有什么本质冲突。英国虽然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和最强大的战舰,但是英国陆军弱小分散,不垂涎欧洲大陆。相比之下,德国的殖民地较少,除了弱小的海岸防御力量外没有海军实力。英国和德国都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因为法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西班牙联合在一起才推翻了拿破仑)。同时,法国在北美、加勒比海、非洲、中东与英国竞争。

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成为欧洲主导力量。即便如此,英国也没有太多担心。英国和德国继续视对方是天然的同盟和老朋友。姻亲又使这种亲密关系更加牢固,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嫁给了第一代德皇的王储儿子。1890年,俄国和法国建立同盟关系。在这种局势下,英国不再认为德国有可能破坏欧洲的均势。

但是,当德皇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开始打造与英国的战舰同样强大的战舰时,他俩正在破坏英国安全的基础。在伦敦的眼里,德国不再是朋友,如果向最好的情况想,是一个竞争者;如果向最坏的情况想,是一个危险。(德皇既不希望如此,也没有预见到这种情况。看到大英帝国被自己的祖母、舅舅、表兄统治,德皇威廉既嫉妒又羡慕,他幻想着英国能把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看作一个平等的伙伴,两个国家互利双赢,包括统治本国的国民和殖民地居民。)

德国海军诞生于1898年,立法机构拨款立刻建造7艘最先进的战列舰,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再建造14艘。这么大的造舰计划引发非常昂贵的军备竞赛。英国可以依靠税收支付造船的费用,德国却不能,因为德国为了与俄国和法国竞争已经花费巨额军费保证陆军具有竞争力。德国为建设海军必须借债(德意志帝国国会反对,但海军的预算他们管不了)。德国在1900年、1906年、1908年、1912年分别提出海军建设法案,每一次的数额都比前一次要大。德国的海军预算在1898年只有陆军的五分之一。而到了1911年,海军的预算竟然达到陆军的一半,而此时德国陆军的规模增大了许多、武器比以前更昂贵。

于是,德国从一个几乎没有海军传统的国家,变成为一个有异常优秀的海军国家,其军舰的品质和船员的素质都能与英国相媲美。但是,伦敦并不认输,在过去已经花费的基础上,继续为海军花更多的钱。人称“水手”的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为应对德国人的挑战,对英国皇家海军进行了激进的改革,将英国皇家海军提高了一个档次。费希尔是英国第一任海军大臣,为人很有才气,做事很主动,长得很像亚洲人。感谢他的努力,英国海军最具革命性的庞然大物“无畏号”战列舰在1906年下水,它重达21845吨,比当时英国正在服役的战列舰要重4倍,它的外壳是11英寸(约28厘米)铁甲,携带10门口径达12英寸(约30厘米)的大炮,能把炮弹发射到10英里(约16公里)远的地方,虽说它的体形巨大,但它的速度高达21节(约39公里/小时)。后来,德国也建造自己的无畏级战列舰,而英国则继续建造更多、更大的战列舰,新的战列舰有15英寸(约38厘米)的大炮。这场军备竞赛,德国根本无法获胜,但是德国选择继续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