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帕斯尚尔战役(第6/8页)

帕斯尚尔战役的第一次进攻于10月9日展开,地点是在激情谷,天下着雨,作战条件困难得难以展开战斗。水淹没了地面上几乎所有的东西,水的下面是泥,泥深得不见底。几乎找不到落脚点,难以移动大炮,安置好的大炮也发生晃动,人行走困难。大型炮被淹没看不见踪影。轻型铁轨也被淹没。运输炮弹的唯一办法是用骡子运送包裹,但是许多骡子被淹死了。大炮轰击后,炮弹不爆炸就消失,因为烂泥太软而无法触发导火索。不知何故,位于中路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队取得进展,但是,原先只受到一个方向的机关枪射击,而他们的新位置暴露在三个方向的机关枪射击之下。最后,他们挣扎着退回了出发点。伤员无法带回,都淹没在烂泥中了。

一名在战场上负责侦察的澳大利亚军官说:“斜坡上布满了死尸,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我钻进一个碉堡,发现大量死尸。出来后,我又小心进入下一个碉堡,发现有50个来自曼彻斯特的英国兵还活着。我从来没有见过受损如此严重的部队,士气非常低落。他们在碉堡后面蜷缩着,处于极度的疲惫和恐惧之中。德国人一整天都在射杀他们,已经有57人被杀,死去的和即将死去的堆放在一起。伤员很多,没人照顾,极度虚弱,他们呻吟着,抱怨着……有的伤员已经待在那里四天了。”那军官继续侦察,他发现另一掩体,里面有“24个伤员,2具德国兵尸体,外面有6具德国兵尸体,尸体处于不同程度的腐败。恶臭难忍……天亮了,我的周围20码(约18米)内有40具死尸,整个峡谷里到处都是死尸”。

加拿大人被挑选为主攻,这支部队的指挥官阿瑟·柯里(Arthur Currie)有顾虑。他预测占领帕斯尚尔将给他带来1.6万人的损失,但他并没有拒绝执行命令。他率领部队在10月26日发动进攻,遭受惨重伤亡,但也造成德军同等严重的伤亡。他的进攻在还没有攻下帕斯尚尔岭的情况下被迫停止了。加拿大部队4天后再次发动进攻,结果一样。除了其他的磨难外,士兵们在帕斯尚尔战役中缺少饮用水。运水和运炮弹一样困难,四处都是沼泽,沼泽布满了废物和死尸,有人的,也有动物的。

欧洲另一战场此时正燃烧着烈火,意大利前线的流血规模自1915年开战以来,突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意大利军队的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又发动了两次伊松佐战役,一次在5月,另一次在8月,他在这两次战役中损失了28万人。奥地利军队在两次战役中也遭受了骇人听闻的损失。双方都在寻找同盟的帮助。凶暴的卡多尔纳,简直就是穿着制服的野兽,他虔诚执行一种残忍的惩罚制度,对那些战果令他不满意的部队,每10个人中,他要枪杀1个。此时,他害怕俄国崩溃后奥匈军队可以全力对付意大利,于是向英国和法国求援。但是,英法除了继续输送炮火外,不愿派兵增援。奥匈帝国年轻的皇帝卡尔在听到他的参谋(此时康拉德已经被降级)说奥地利人难以抵御卡多尔纳的进攻后,向鲁登道夫求救。被拒绝后,他转而向德皇威廉求救,德皇威廉答应干预。德军派遣了一名将军前去意大利前线进行评估,评估报告说奥地利人确实处于能力的极限状态,于是鲁登道夫在犹豫之后还是创建了德国第十四集团军,这支军队的士兵、大炮、飞机都来自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阿尔萨斯、洛林。他让老将奥托·冯·比洛做这支军队的司令官,军队向南运动,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小的代价把意大利的局势稳定住。

这个决策的结果就是卡波雷托战役(Battle of Caporetto),也就是第12次伊松佐战役,德奥联军于10月24日向意大利军队发动进攻,很快发展成为一次意义深远的胜利。德奥联军共有兵力33个师,迎战对面的41个意大利师,在第一天中向前推进了10英里(约16公里),意大利军队后撤,卡多尔纳企图重组进攻,但后撤很快演变成慌张地逃跑,数十万意大利军队投降。比洛命令部队进攻时不要超过塔利亚门托河(Tagliamento River),这条河在伊松佐河的西面,向南流入亚得里亚海。但是,比洛的部队很快达到预定目标,继续追击敌人。罗马政府垮台,卡多尔纳被解雇,意大利军队不断逃窜,直到皮亚韦河(Piave River)边才止步,此时他们已经离塔利亚门托河20英里(约32公里)远,意军停下脚步在那里构筑新的防御线。有两个条件对意大利人有利,一是德国人因疲惫而停止追击,二是冬天的降雨到了。比洛在70天内前进了80英里(约130公里),把南部前线缩短了200英里(约320公里),这是极为关键的战果。意大利军队在向皮亚韦河撤退中,伤亡了总共有32万人,包括26.5万俘虏,为了防守皮亚韦河,意大利军队又损失14万人。从战术角度看,卡波雷托战役是一次非常壮观的胜利,南部前线的战争似乎因此而结束。但是,战争实际上还在继续。这次战役引发罗马政府和意大利军队进行大改组,更有能力的领袖上台。粗暴虐待士兵破坏意大利军队士气的行为被中止了。重组后的意大利军队继续威胁同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