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5/10页)

黄埔系少壮派领袖、大名鼎鼎的军团长胡宗南,全无大将风姿,身高不及五尺,身体粗壮健硕。眉毛浓密却配着一双笑眼,下巴刀削却长着两个高颧骨,酷似木偶戏里文丑的头颅,总是保持着滑稽的微笑。但他毕竟是黄埔学员中军阶最高,亲信将领里带兵最多,嫡系部队中装备最精,身经百战,浴血多年,行走坐站时带着虎威,言谈举止间透着杀气。蒋委员长嫡系爱将众多,列观新崛起的虎将,战功胡宗南自是不如汤恩伯、宋希濂几人,但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实力。目前正是和日本拼实力的时候,保有实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保有地位。

胡宗南的十七军团司令部在城外小雁塔,官邸在城内东仓门,紧靠南城墙下的顺城巷,由静思庐和董子祠两处建筑组成。官邸院内有间亭子,楣上匾额草书“静思庐”三字,住着胡宗南和副官、秘书、军需官、勤务兵。董子祠住着卫队的警卫,整个忠效里被完全占据。他没有妻室,经常奔波在外,但公馆里常备齐全,随时回来居住休养,特别僻静精致。三个人坐在亭中谈话,既畅快又凉爽,军需官远远站着伺候。

胡宗南听完葛寿芝的一席话,沉默了良久,不像蒋鼎文情绪激动,低沉着声音,语气充满悲悯。“冠山兄,你说宣尧火,现在还活着没有?”

葛寿芝没有回答,转头看看武伯英,武伯英眼眉间痉挛一跳:“估计已经死了。”

胡宗南把头转向他:“那还查什么?”

“查凶手,查主使。”

“没意义。”胡宗南苦笑,本来一张笑脸,只需摆上苦相,背后隐藏着很多东西,“八办的共产党,发现宣尧火失踪当天,就来拜访过我。和你们一样,先到蒋主任那里,然后来见我。我实话实说,追查责任,没有意义。他们和尧火是同志,我和尧火是同乡兼同窗,不见得交情没他们深厚。当年在杭州,我苦无报国之门,正是他指引我去了黄埔。”

葛寿芝微笑:“你和雨农也是兄弟。”

胡宗南和戴笠关系已久,早在复兴社、力行社、蓝衣社时期,因为蒋介石争权失败下野,黄埔系少壮派效仿德意志法西斯组织形式,组织了法西斯党卫军式的军事特务团体,拥立蒋介石权威,宣誓尽死效忠。主要成员十三人,被时人套用唐末霸主李克用手下虎将叫做“十三太保”,其时蒋系正热衷于效仿纳粹,党羽颇有德国盖世太保意味。胡宗南年龄最长为大太保,又负责发展最为重要的拥蒋军事系,并有“黄埔太子”之称。戴笠排四,负责发展嫡系特务组织,机会式投资成功,收获颇丰。

胡宗南缓缓点头:“宗南乃一介武夫,对政治不在行,也不感兴趣。如果雨农此举,意在西安成立一个不受蒋铭三干涉的机构,尽可以挂在我的司令部,改作破反处。”

“谢谢总指挥,这个专署,本来就不受蒋主任辖制。”

胡宗南纵纵嘴角,颧骨更显突兀,看着武伯英:“战前反间谍,很有必要。仗开打了,反间谍就是浪费精力,没有意义。”

他在挑战武伯英,面似慈祥却比声色俱厉的蒋鼎文更有心计。武伯英原打算不说话,却被矛头对准,不得不反唇相讥:“有人说日军过于强大,抵抗没有意义,是不是汉奸?”

胡宗南没生气,反倒笑了:“这个我感兴趣,但是你又真懂多少军事?”

武伯英觉得该说话之时,就要当仁不让:“我身处后方,也关心前线,虽然不懂兵法,却也思战忧国。”

胡宗南兴致极高:“说说,其余不说,只谈军事。”

武伯英从葛寿芝那里得到了鼓励:“可能因我赋闲在家,可能因我书生之见,倒是总结了中国完败之八条我见。第一,国力积弱——从前清外辱,到军阀混战,中国一直远远落后诸国,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升腾,早已位于列强前茅;第二,准备不足——甲午至今,日本侵华之念四十载,准备四十载,我国仓促应战,岂能不败;第三,装备落后——空军海军几乎为零,陆军枪械陈旧弹药不足,重型武器少之又少,以人肉为工事;第四,木盾挡矛——日军进攻从来都是纵线猛攻,我军却一味横线防守,一点击破,全线溃退;第五,没有纵深——如果败退,整条防线后移,重新立足防守,重新败退;第六,不击侧面——只知正面硬碰,不知避其锋芒放入轻进之敌,然后两侧夹击,使其首尾难顾;第七,不入敌后——只用有限之兵力抗敌,不能发挥无限之民众力量,不敢进入敌后,只因所部近乎民祸不受民爱;第八,兵力分散——不重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之一部,只重击溃,却被敌方屡屡击溃,一溃再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