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是质子刀(第2/3页)

“可质子经过一种材料,会发生十分明显的衰减,更别说是要用作芯片技术。简直就是拿着一团泥巴想要将钢板砸出个窟窿,可能么?”

付盛林教授问,“如果泥巴具有足够的速度呢?动能定理你忘了?小许,你这思维定势有点厉害啊,身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却连基本的物理定律都忘了?回去好好补补。”

“质子刀技术有没有未来,确实有待商榷,但我没能从这本实验方案中看出问题来,所以这项技术有资格进入我们高能物理研究所,有资格用我们的设备,至于能否成功,交给写这本实验方案的人。”

付盛林教授突然想起来,他还没仔细看这本实验方案是谁写的,便翻到最后的作者简介页上扫了扫,亲自打开邮箱,给周诚留下的那个邮箱里回了一封邮件。

回完邮件之后,付盛林教授才同他的助理许宴说,“被你嫌弃了那么多遍的HOS,就是这个申请人搞出来的,他做出很多东西来,希望质子刀也能成功来。如果你不太看好质子刀项目,那我就安排一个博士来协助他完成实验,如果你能保证自己的基本素质,那就由你来协助。”

助手许宴尴尬道:“您放心,就算有情绪,我也不会带到工作中来,肯定会协助好这个研究员的。”

然而,周诚需要他的协助吗?

由许宴带着熟悉了实验室设备的基本操作之后,周诚又啃了一遍那台‘钢铁巨兽’一般的设备配备的使用说明书,然后便亲自操刀实验。

做实验所需的石墨烯材料是由花粉集团送来的。

周诚以质子发射器作为发射源,不断地调整相应的实验参数,成功收获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许宴觉得自己的直觉还是挺准的,如果不是付盛林叮嘱他不要随便叫停周诚的实验,他都打算让周诚尽快写一个实验报告,然后赶紧离开高能物理研究所,把实验机会让给其它有准备、也有把握的人了。

最让许宴感到绝望的是,周诚貌似也绝望了。他依旧每天都会到实验室,但多数时间已经不再使用设备了,而是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推理,在电脑上计算那些一长串一长串的公式。

渐渐的,许宴就不再来盯周诚的实验了。

陈向阳院士偶尔会问周诚一两句研究进度,但他觉得周诚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什么突破,也不会问得太勤,倒是程远会日常同周诚聊聊学校里、课题组里、医院里发生的事情,顺带着确定一下周诚是不是还活着。

-------------------------------------

周诚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待了三个月,就如同和外界完全断了联系一样,就连付盛林教授对周诚的评价都从‘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变成‘这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年轻人’。

京城已入十一月,天气还不算大寒,但已经下了两场薄薄的雪,程远给周诚寄了同城快递,送来了羊毛衫和薄棉衣。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诚的研究进度也熬过了山重水复,熬到了柳暗花明。

其实他的研究并没有遇到太大的瓶颈,许宴与付盛林院士认为他迟迟没有做出成果来,这也是九成九的误解,之所以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因为他发现质子刀在穿越石墨烯的时候,会发生轨迹改变,故而临时调整了芯片的基底材料,然后又因为质子刀在基底材料上留下的轨迹更为立体,周诚重新设计了芯片结构。

这世界上的主流技术还是将芯片越做越薄,从毫米级做到了微米级,再做到了纳米级,也从蚀刻机做到了光刻机。

而质子刀技术的成熟与问世,直接将芯片的厚度从纳米级推进到了皮米级。同样是一片5nm厚的芯片,用质子刀技术加工后的芯片,在整体性能上要远超硅基芯片,散热性能更是甩了硅基芯片不知道多少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