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钢铁雄心:旭日帝国(下)(第2/4页)

除了不科学地胡乱征兵,浪费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之外,日本国内军需生产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军队对工厂的胡乱干预。如今的日本帝国在实质上已经被大本营接管,而大多数陆军和海军的高级军官都没有任何的商业或生产技术常识,在这些军官的监管下,各种工厂都被强迫转入军需生产,根本不顾这些工厂的技术能力。结果干出了很多让纺纱工厂去生产子弹,让陶艺作坊去烧制望远镜的诡异囧事……最终生产出一堆空前奇葩、令人落泪的次品废品,既浪费了宝贵的原材料,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电力,还耽搁了时间。

最发疯的案例是位于名古屋附近的三菱飞机制造厂,原来不过是生产牛肉罐头的工厂,却被大本营丢了张图纸下来,下令临时改为飞机制造厂,天晓得那些军官们是怎么把罐头和战斗机联想到一起的。

而且与此同时,熟练的机械工程师都被抓去充军,代替他们的是一些学校里还没毕业的孩子……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家罐头厂生产的零式战斗机和轰炸机,大概有一半以上根本无法起飞。即使是勉强能飞起来,也存在致命缺陷,被送到前线之后不久,就从官兵的口中得到了“飞行员杀手”的恶名。

这样生产出来的劣质飞机和坦克,很快就渐渐没人敢用——前者极易在空中熄火和解体,后者则具有随机自爆功能。到后来,连步枪和机枪的炸膛率都高到让人无法忍受了。

眼看着后方的军需品实在没法指望,南方前线的日本帝国海陆军只得自己想办法,从军队和劳工里搜集技工,利用澳洲丰富的铁矿资源组织就地生产,奇迹般地很快搞出了许多条子弹、步枪、机枪、掷弹筒和迫击炮的生产线。而实在生产不出来的大型机械零部件或者精密尖端产品,就只能依靠“国外订货”了。

——虽然夺取了荷兰东印度殖民地(印尼)的油田,但是由于炼油能力上的局限,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之中的燃油供给依旧存在缺口。所以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跟苏联签订有一个秘密协议,在两国和平时期,日本可以每年向苏联进口若干万吨的燃油,主要是用于海军战舰的重油。之后,由于一些秘密联络和私下沟通,这个进口范围又扩大到了生产飞机的铝锭,还有苏联的二手旧货商船等等。再接下来,鉴于国内的军需生产状况让人绝望,大本营尤其是海军,居然开始硬着头皮向苏联方面订购各种零件。后来,一部分武器也被委托给苏联加工制造,真不知俄国人在西线碾压德国纳粹的同时,怎么还能挤得出那么多产能?

到了今年,鉴于国内的粮食危机,日本甚至都开始尝试着从俄国进口食品了——虽然那些俄国黑面包的滋味,真是酸涩得难以入口,但战时日本平民能够得到的配给食品,也只有每天是两合三勺(330克)大米,还是那种连壳都没脱干净的糙米,相比之下也是半斤八两。战时能有东西吃就不错了,倒也不敢太挑剔。

来自苏联的大量输血,让日本帝国早已摇摇欲坠的破烂战争机器,又勉强多运转了一段时间,但这些外国货都不是免费的,而且也不允许赊账。为了支付账款,日本方面起初是依靠全民募捐,凑集贵金属等硬通货。后来国内金银耗尽,朝鲜和中国占领区的油水也早已被榨干,日军就在南洋横征暴敛,挖地三尺,搜集各种热带特产,甚至洗劫了缅甸的佛寺,从佛像上刮金箔……背上了恶魔般的骂名,好处却给了俄国毛子。

如果仅仅是以战养战,那么倒也罢了,之前日军也一直是在这样做的。但问题是,苏联方面借口要考虑中国同党的情绪和维护共产国际的内部团结,不希望看到自己生产的钢铁被砸到中国小兄弟的头上。因此要求日本方面从苏联进口的物资,只能用于海军。而苏联的机械工厂,也只接受日本海军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