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共生 第十三节(第2/3页)

这天晚上。利明在回家前又看了看“Eve1”的情况。浅仓那时正在机械室测定吸光度。

利明虽然在嘴上答应浅仓要中断“Eve1”的相关实验,但心里却打算背着浅仓继续独自进行实验。总之,先往“Evv1”中添加点过氧物酶体增殖剂和视黄酸,再给它做几次继代,看看效果再说。很有可能“Eve1”的性状会发生改变,他想。

利明从恒温箱里拿出一个培养烧瓶,把它放在显微镜下。透过镜片,可以观察到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如今,对利明来说,与学会相比,“Eve1”给自己带来的惊喜要重要得多。这次的学会,利明也要参加并发表论文,不过那些数据全都是半年以前得出的,不是“Eve1”的分析结果。一般说来,如果要参加学会,就必须在会议召开前的数月至半年的时间内提出中清,并同时递交自己论文的内容提要。因而,在此之后,不管研究者得出了多么惊人的数据,只要涉及的内容与论题无关、就很难拿到学会上去发表——当然,更不可能在开会当天临时更改自己的主题。但是,利明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在学会上公布自己从“Eve1”研究中得出的数据。如果将这几周的研究成果予以发表,肯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不仅如此,这些数据一定会刊登在一流的学术杂志上。研究线粒体的学者们看了自己的论文后绝对会大跌眼镜。届时,要求提供“Eve1”样本的信函将像雪花一般,从世界各地的研究所源源不断地飞来,圣美细胞的生命将会在世界各地得到延续。一想到这些,利明就激动不已。

“Eve1”在烧瓶底部形成了好几个菌落。这些都是昨晚做继代后增殖出来的。当时只放入了很少的一点细胞,没想到这么快就产生子菌落。利明又一次被“Eve1”难以置信的增殖速度惊得目瞪口呆,简直快得像浸润性癌细胞一样。如果不在细胞数量比较少的时候进行继代的话,只需一天的时间烧瓶就会被新增殖的细胞所填满。也许这正是其强大增殖能力的表现。利明漫无目的地观察着位于视野正中的一团细胞。

这时,利明忽然听到了一阵响动。

一开始,利明还以为哪里有苍蝇在飞舞,总之,听起来就是与之类似的一种轻微的轰鸣声。

然而,这种声音既不像“嗡嗡”声,也不像“吱吱”声,反正用语言表达不出来。它既像是从天上发出来的,又像是从地板下面传出来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振动似的。

不一会儿,这声音变大了。利明觉得很奇怪,便把视线从显微镜的镜片上移开,向四周打量了一番,当声音变得更大了的时候,利明发现声源就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轰鸣声中也有强弱,就像波浪一样时高时低,有起有伏,但起伏波动的频率似乎并不稳定,利明感到自己的身体也震动起来了,与这声音产生了共鸣,甚正就连体内的电子也似平开始随之摇摆起来。

利明注视着显微镜台上的烧瓶。烧瓶里培养基的表面上出现了波纹。橙色的波纹由烧瓶中心向外扩展,它的中心正好是显微镜光线所照射的地方。利明咽了一口唾液。那声音更大了。波纹与烧瓶壁相碰撞,散乱的波浪交错在一起,制造出一个个复杂的纹样。是“Eve1”!利明在心中叫了起来。“Eve1”在呼吸!想到这里,利明慌忙把眼睛贴到镜片上。

菌落正在不停地脉动。

“扑通”、“扑通”。菌落的表面上下振动着,就像心脏一样,一会儿鼓起,一会儿陷下,似乎菌落自身已经变成了一个多细胞生物。不知不觉地,菌落长大了——一定是增殖后的细胞向周围扩张出来了。不断膨胀的菌落占据了利明的整个视野。“扑通”、“扑通”、蠢蠢欲动的菌落每振动一次,眼前的视野就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利明观察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弄明白,原来培养基表面的波纹是由细胞造成的。细胞的脉动使得培养基产生震动,并发出了那种低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