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重逢(第4/7页)

普通的心理学家总是把人的大脑当成一个黑匣子,这样,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还是人本主义学派,他们得到的都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各个心理学派别相互争论、攻讦,在司空炬看来都是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他认为自己早就看到了这些人的死穴,只是因为忙于挣钱,才没有在这一课题上深入挖掘,但是他凭直觉认为只有直接阅读人的大脑,才能从陷阱上跨过去。最终,因为一个女人,他迈出了这一步。

如何直接阅读人的大脑?

其实,大脑并非真的是个吞噬一切的黑洞,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传递信息,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发送脑电波,只是,没有人读懂它而已,甚至从来没有人打算去读。如果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本厚厚的天书,司空炬想,那么他们的脑电波就是天书上那些歪歪扭扭的谁也读不懂的符号。

解读脑电波。当司空炬提出他的计划时,他的同行——如炬精神分析所里的另外几个专业分析者真的觉得他疯了。“解读脑电波,阅读人的心灵,这大概就是医学界的永动机吧。”他们说。在这几个同行的眼中,司空炬好像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狂人,一个不懂得赚钱的傻瓜。那几个聪明的同行,自然不愿意陪着司空炬这个狂人殉道,他愿意关闭处于鼎盛时期的分析所,正是他们自立门户的机会。

如果这几个聪明人现在知道“脑电波阅读机”(因为颜安格,它有了新名字“读心机”)已经研发出来了,他们会给它估个什么样的价格呢?此时,司空炬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来不及计算它的经济价值。

坐在颜安格面前的司空炬,非常轻松自在:“其实原理非常简单。相信像你这样毫无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人也能听得懂,只是你感兴趣吗?”

“你讲吧,我想听。”颜安格觉得自己对这个既痴心又疯狂的男人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对他的一切都产生了兴趣。在她的眼里,他和他的理论都是如此神秘。

两年前,陈亦然讲脑电波史是从两千多年前的电鳗身上开始的,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司空炬讲起来没有他那种气势,但对颜安格来说或许更好懂。

数百亿近千亿个神经元构成了人的大脑,人平均每天会进行七万次思维活动,而每次思维活动时这些神经都会放电,这就是所谓的脑电波。人的脑电波频率范围在0.5到40赫兹,根据振动频率,可分为α波、β波、θ波和δ波等。

后来,科学家发现脑电波的频率跟人的精神活动关系密切。比如说,人的心态宁静祥和时,脑电波便以α波为主;心情紧张的时候,则产生大量的β波;而δ波则只有在人睡觉的时候才能探测到。

再后来,脑电波频谱显示仪问世了。这种仪器可以将脑电波的频率清晰地显示出来,将研究者从大量机械、烦琐的仪器操作中解放出来。

“这已经跨越了很大一步。”司空炬说,“但仍然是基础性的工作,真正的创造性工作是从我开始的。”

“哇!你脸皮真厚。”颜安格刮了下他的鼻子羞他,但是她内心却从来没有像此时这样认同过他。

是的,读心机的工作是从这里开始的。青池山别院内的中心电脑收集了各种类型的脑电波,然后进行甄别、挑选、分析。大量的数据,枯燥的劳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将大量的脑电波资料收集起来,再分类,总结,就会发现它们有自己的规律。找到这个规律,就可以将其翻译为常人能懂的东西。脑电波跟其他波一样,有多种属性,频率、波长、振幅、周期、波峰、波谷,每一种属性都可以透露大脑思维的信息。”司空炬停顿了一下,“上高中时你是学文科的,听得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