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宇宙的黏度(第2/4页)

“等等,我听得不太清楚,你说什么……超流体纤维?”顾宏转头看着刘思茅,“你们好像没告诉我们这个概念。”

“是这样。我们为了不同场合表述的方便,在向首长汇报时用的是‘流体空间’这个更易懂的词。按照定义,它们其实是一个意思。不过单就物理学意义而言,孔青云创造的那个名词似乎更贴切一些。

“老实说,当我看到论文的时候,心里涌起的念头只有一个:为什么我没想到过这一点?其实这样想的不止我一个人吧,因为这个观点从本质上看真是太简单了,以至于你根本找不到能够比它更简单地阐述清楚问题的东西了。这就像科学史上的那些经典公式,你可以扩展它,但绝不可能再对它做任何删减。”

“你是说这个……超流体纤维理论非常简单?不过这里有些部队的同志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理论,请尽量说详细点。”顾宏提出要求。

“在标准模型里,像电子、夸克这样的基本粒子是没有所谓大小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直径被视作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基本粒子可能并不是零维的‘点’,而是一维的弦。所有弦都是相同的,但弦的各种振动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粒子。超弦理论弥合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鸿沟,近乎完美地解释了我们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由无数振动着的极微小线圈构成。当然,后来在超弦理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膜理论,如果做个略显粗糙的类比,这相当于把橡皮筋换成了气球。而孔青云的论文则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时空本身是一种由超弦转化成的超流体结构。关于这一点,为了便于理解,我尽量多用比喻来阐述。在宇宙大爆炸之始,所有的弦都紧闭在一个类似于黑洞的范围内,体积不超过一个乒乓球大小。那是世界的最初状态,如同一个由无数条橡皮筋缠绕纠结而成的宇宙线团。在接下来创世大爆炸的能量冲击下,线团散开,那些飞溅开来但仍然蜷缩在微观尺度的弦形成了物质粒子,而那些暴胀到宏观尺度的弦,成了时空纤维,就像一张巨网。这便是孔青云提出的超流体纤维模型,这个模型简单地统一了物质与时空,在该模型中,宇宙时空以近似超流体的状态存在。之所以说是近似,是因为宇宙时空流体的黏度并不为零。”

“那黏度值是多少呢?”一位中年人询问道,他身着文职军服,应该是来自部队的某个研究机构。

刘思茅摇摇头,“黏度值大小现在还很难做结论,几次实验给出的结果差异很大,不过我们应该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这些会由技术人员来解决。而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是怎么发生的?”刘思茅凝视着孔青云,“我们从超流体纤维模型出发,能够比较自然地得出一系列推论,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来佐证这些推论。但是在此之前……我是说你在没有什么像样的实验条件下,是怎么洞察到这一点的?”

孔青云静默了几秒钟,“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光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存在光速?”

“你是指为什么存在相对论提出的光速不变原理吗?”刘思茅斟酌地问。

“不不,我不是说这个,我想的是光速为什么不是无穷大?光作为零质量粒子,真空光速本可以是无穷大的。举个不完全恰当的例子,按照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质量成反比。那么很显然,当零质量物体受力时,加速度就是无穷大……”

“你的意思是有阻碍。”

“这是最自然的结论。”孔青云点点头,“所谓的阻碍其实就是时空超流体的黏度。既然光速很大,说明黏度非常低,同时因为光速并非无穷大,所以宇宙的黏度肯定不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