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佛本是道(第4/7页)

“那就是一天要读一部?”

“佛教原始经典都很精要,一般不长,比如《金刚经》不过六千余字,玄奘译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计标点更是只有区区二百六十一字,不像一些后现世的阐释经文都是长篇累牍。师父那时的意思是让我通读这些经典,能理解多少是多少。我刚才说过,这个藏经柜是可以反复转动的,就是说经书可以一年一年地读下去,永无止境。”

“你还是没有告诉我,你为何弃佛而向道?”范哲谨慎地开口问。

“不不,你误解了。我并不是因为向道而离开佛门,实际上,当时我脑子里装满了佛教经典。虽然我的身心从里到外都愿意接受它们,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同它们依然是疏离的,没有发生真正的联系。我能够流利背诵其中的绝大部分,但真正理解或者说觉得自己能理解的依然只是其中少部分,它们中的许多东西仍然徘徊在我的灵魂世界之外……”

“你不是说有很多阐释经文吗?可以帮助你理解吧。”

“那些经文我看过许多,结果我感觉这些还是别人的东西。后来某一天,我突然醒悟到,这些佛经对我而言并非‘之外’,而是‘之上’,是一种高于我的世界的东西,以我的心智还无法理解。他人注释的经义虽然更浅显明白,但却并不能弥补这种级差。就像很多人都读过一本叫《增广贤文》的小册子,里面收集了许多古人总结的人生哲理。在前些年的国学热里还有出版这个当儿童启蒙教材的,但这显然很荒谬。那本书里的每句话都可以当作一位历经世事的老人的人生总结,对着不谙人事的小孩子讲授这些哲理,只会让他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那时的我就像是一个懵懵懂懂的黄口小儿,而那些佛经就是写满了‘玉垒浮云变古今’等道理的《增广贤文》。”

范哲下意识地点头,他不禁想起自己在研习基督教经典时的相似经历。

“总之因为种种机缘,我成了一名道士。道教全真派的戒律要多一些,而我所在的正一派的戒律相对宽松,结婚生子都允许。不过这绝非意味着某一派就更正统,实际上戒律从来就不是根本性的东西。这和佛教的情况类似,大乘佛教的戒律种类和数量远远多于小乘佛教,但小乘佛教却更接近释迦牟尼的原始本意,佛教界甚至还有‘大乘非佛’的说法。”

“那反过来呢?”范哲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

“什么反过来?”

“我是说,既然佛门的经历对你求道有帮助,反过来求道的过程对你也应该有帮助吧。”

“你说得不错。如果从老子算起,道教在中国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了,而更关键的地方在于,中国的古老传统文化正是从那时起变得成熟并一直影响至今。老子的《道德经》是先秦诸子分离前的一部著作,被当时诸子共同尊奉。后世研究者基本都认可《道德经》构成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完整哲学系统,一语万端,可谓‘万经之王’。直到现在,它也是有史以来全世界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一部经典。所以说,道教同中华文化的关系实在太紧密了,我之所以入道,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范哲心中的谜算是解开了一些,他起身为茶碗续水。月光从窗户和透明的顶棚照进来,这时他才发现天早就黑了,房间里一直没有开灯,虽说在月色中品茗也别有意味,但范哲还是顺手拧开了桌上的台灯。

“那你说的……线索又是指什么?”范哲问话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声音竟然有些发抖。

“说起来也并不神秘,要发现这条线索,只需要明白佛与道本质的差异是什么。”徐嗣神秘地竖起右手的食指,“就道教而言,本质上是否定死亡的,它将死亡列为失败,是‘凡’的表现。道教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在《无根树》里曾说:‘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而反观佛教,常说的却是‘成、住、坏、空’,它认为世间万物总会经历诞生、持续、破损,而后归于虚空。其实道家极度厌恶并试图否定的死亡就相当于佛教所说的‘空’,但在佛教里,不仅承认‘空’的存在,而且更认为‘空’恰恰是包括整个世界在内都无法超脱的最终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