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银河系支架(第2/8页)

根据总参部门掌握的情报,“脑域”原系统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苏枫的华裔脑科学家,其基本概念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数量巨大的人脑联入一套协同系统,形成能够进行统一思维的“超脑”。在这个系统中,绝大多数普通接入者只是提供“脑当量”,他们的脑细胞成为系统可以调配的资源,而少数精英则使用这具超脑来完成各种复杂的演算工作。

由于其基石是人脑,所以脑域系统具有此前任何巨型计算机都不具备的优势:意识思维。如果随机找一个具有普通科学常识的人,问他所能想到的宇宙间最大的数字是什么?可能绝大多数人会回答是宇宙里微观粒子的数量,比如质子数、光子数等。这个答案听起来靠谱,但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根据简单的计算,整个宇宙所拥有的全部质子数量大约是10^80,光子的数量比质子要多十亿倍,而电子、中微子等轻子的数量也在相近的量级范围内。这些数字的确很大,但却远远称不上宇宙中最大的数字。实际上,中国围棋全部变化的数目大约是10^120,大大超过全宇宙的质子数和光子数。但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根据最保守的估算,单单一个正常人类的大脑便可以产生并存储至少10^4000条信息,而这,才是宇宙中无可比拟、当之无愧的最大数字。

在美国同中国合作之前,“脑域”系统一般保持一百万至两百万的日常“脑当量”,这其中大约二十万是军人,另外的则是以支付酬金的方式招募。躺在特制的床上睡一觉就能拿到酬金,还是能吸引不少人参与。只是令参与者稍感纳闷的是,平常睡一觉后会觉得精神饱满,而在这里睡醒后却似乎更加疲惫。现在由于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加入,“脑域”系统的日常“脑当量”已经上升到了一千四百万,再加上“微连续”等最新数学工具的引入,使得整个系统的各项性能得到了惊人的提升。如果说SKA是地球有史以来诞生的最强大的“观测者”,那么“脑域”系统就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意识”,而两者结合的结果,便是现在的“强观察者量子光斑系统”。

同每次进入系统一样,杜原又下意识地朝脚下看去,但进入眼帘的只有另一个方向的满天繁星。他的身躯已经消失,所能掌控的只有一双眼睛。杜原不知道自己此刻在朝哪个方向飘移,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粒灰尘。不过杜原立刻发现了这个念头的矫情——置身宇宙,一个人是算不上尘埃的,如果非要用这个词,那么充其量算是佛经里所谓的“尘中之尘”罢了。

“强观察者量子光斑系统”生成的银河系和人们平时肉眼所见有很大不同,因为它的主要信息来源不是基于可见光。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边缘,距银心大约三万光年。从地球望向人马座方向便是银河系的中心,在银河系范围内,那个方向大约存在两千亿颗恒星,而在相反的方向只有几百万颗恒星,数量相差约十万倍。但人们从地球看过去,两个方向上的星空可见光亮度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正因为这样,早期研究银河系的天文学家如赫歇耳等人一直误认为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中心,而后来的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也因此大大高估了银河系的大小。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巨大而昏暗的尘埃云将银心的大部分遮挡住了,地球上的人类因此无法目睹壮丽的银河中心。在银河系外围区域,这种尘埃气体云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质量,所以人们才只能看到银心光亮的万分之一。这样的情景直到荷兰天文学家范得胡斯特发现了氢原子能态变化效应后才得以改变,他提出氢原子偶尔在碰撞时会改变它们的能态,并在改变能态的过程中放射出光谱中射电部分的微弱辐射。一个氢原子大约一千一百万年改变一次能态,这个时间听起来长得似乎难以观测,但由于氢是宇宙间存量最多的物质,星系空间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氢原子,因而每时每刻发生的这种辐射的总量非常可观,能够被连续探测。范得胡斯特计算出这种辐射的波长是二十一厘米。1951年,哈佛大学的珀塞耳和尤恩实际探测到了这种氢辐射。虽然射电天文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核心技术仍然是接收氢的二十一厘米辐射。而在SKA和“脑域”共同构建的“强观察者量子光斑系统”中,最终呈现在杜原面前的效果宛如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