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大陆”的意义及展望(第2/3页)

第一个创意,进军月球的不是美国宇航局(NASA),也不是日本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JAXA),而是日本一家纯民营企业。书中提到,之所以阿波罗号等宇宙开发项目均由国家主导,一是因为地月往返无法实现商业盈利,二是因为火箭技术是在东西冷战时押上国家威信成长起来的,国家机密的森严壁垒无法破除。本书描写的未来社会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变化。

但是,小川以此为背景,大胆地让默默无名的民间技术员、公司职员们飞向了远在三十八万千米之外的天体。在那里,国家事业性质的宇宙开发项目不存在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派生出来。技术性的突破自不必多说,可投资的资金有限、作为商业设施必须维护企业形象、必须理清与月球相关国际条约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后无来者的气势彻底追求多面模拟构成了《第六大陆》的一大主干。精通成本管理的监查部员粉墨登场、法庭还能成为故事舞台的宇宙小说,笔者孤陋寡闻,除本书之外,别无他家。尽管如此,本书绝对不是枯燥无味的小说。小说虽然以正面对决作为基础,但也在重要的地方穿插着诸如预算一千五百亿日元大项目领军人物的真面目、意外的设施用途等等积极向上但却出乎读者预料的情节。妙在这些地方的表现值得读者好好玩味。

第二个创意,《第六大陆》在验证“如何去月球”的手段问题时,也没忘记追寻“为什么要去月球”的动机问题。毋庸赘述,被大气包围的1G重力加速度环境下进化成长的人类面对六分之一重力的真空月面,生理上必然无法适应。投身如此严酷的世界,风险高得惊人,甚至一定会有人因此丧生。尽管如此,人类却依旧志在进军月球——甚至比月球更加严酷的宇宙。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第六大陆》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单纯想去宇宙的人有之,为了履行承接项目的责任而去的人有之,出于个人原因推动项目的人有之。书中还会有反对进军宇宙的势力登场,不过,他们并不是各类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狂热宗教团体,而是持有正当科学依据的人,这点请大家务必留意。小川在此处也进行了彻底模拟。足见他并没有丧失公平的立场,而是不戴有色眼镜地去探讨所有可能性,

话说回来,本书真正的厉害之处是将两个创意变得牢不可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思。前者是广义上的技术问题,后者则可还原为心情或者伦理的问题。就像宇宙开发、核武器,或是最近几年的克隆技术所揭示的那样,人类即便被现实告知行不通,也不会停止对其日思夜想。反之,技术上可行的话,即便违背伦理也会在所不惜进行尝试。

技术和人。

二者的关系如同复杂的嵌套结构,根本无法明确划分。因为人类一旦掌握技术,问题就会从那个瞬间开始源源不断地出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信今后也会被人一直提起。《第六大陆》的舞台设置为地月之间,作为宇宙科幻小说来说,可以说是最小的空间。但是本书的洞察力却非常宽广且极具深度,甚至覆盖到了几万光年之后。小川在用旧皮囊装新酒的同时,还顺便换了一个皮囊。

《第六大陆》作为小说的魅力,我认为体现在有趣的群像描写上。技术员围绕月面开发燃烧的热血、率领一干人等的经营者们抱有的苦恼和决断、少女的家庭和成长的肥皂剧、志趣相同者一起梦想宇宙的友情、爱情……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在前文提及的缜密创意的衬托下,故事充满了压倒性的重量感,但若要说起激活登场人物并让我们读者产生共鸣的力量,绝不是创意本身,即便确实有它一份功劳。

有时宁愿伤害自己,宁愿脱离人道,也要追求技术上的可能性。这就是人类。不过,人类也同样确信或是祈祷自己正在朝更好的未来一点一点地前进。《第六大陆》的故事就这样在二者之间左右摇摆,朝着结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