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马行空(第8/30页)

飞船上还保持着地球的24小时节律。他们吃了午饭,又吃了晚饭。该到睡觉时候了,但两位老人都说不累,仍在兴致勃勃地观看。前边的“夜空”开始变亮,星图中央那颗昏暗的红色星星迅速增大。埃玛为两人解说:

“褚爷爷,鱼阿姨,这就是Gliese581恒星。它的体积只有太阳的三分之一,表面温度只有数百度。它有6颗行星,包括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比较适合生物生存的是Gliese581g,我们命名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息壤星。它是岩石行星,直径和质量都比地球略大,公转周期为37天,自转周期为其三分之一,即大约12天。息壤星上有大气,有液态水,有江河湖泊和大洋,不过大气成份类似于地球的原始大气,主要是甲烷、二氧化碳、水汽、氨和氢气。”

说话间那颗恒星已经遮蔽了半边天空,飞船方向略做修正,把行星Gliese581g锁在星图中央。转眼间这颗行星也迅速增大,遮蔽了半边天空。飞船停止激发,干净利落地停下。埃玛笑着埋怨:

“船速实在太快啦,快得都来不及念完导游辞。褚爷爷,现在飞船已经进入息壤星的重力范围,你的飞船要点火了,准备进入轨道。”

两名老宇航员早已穿好太空衣,这时从气密门出去,飘飞到《褚氏号》,进入它的指挥舱。《褚氏号》原来没有设人工驾驶系统,所以他们随身带来一个微型驾驶台,把它外接到飞船电脑上。此前,在行进过程中,这边已经向用管道《褚氏号》泵送了液氢液氧,把十个半空燃料罐都装满了,也把后者的同位素电池更换了,换为最新型号的。少顷,《褚氏号》的蟋蟀尾须处冒出蓝色的光芒,它离开《天马号》,然后逐渐加速,进入息壤星的轨道。《天马号》上的常规动力也同时点火,尾随着前者。

现在他们可以俯瞰息壤星了。它基本是地球的蛮荒版。星球表面大部分是水域,陆地约占三分之一,其上有很多面积很大的湖泊。河流水系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大的江河,只有短而细的河水流向湖泊,也有串珠似的湖泊由一段段的河流串着,一直延伸到海洋。火山活动相当强烈,陆地上随处可见火山喷出的浓密烟云,连海洋中也有很多地方冒着黑烟。火山附近常是浓云密布,闪电在云中频繁地闪亮。

“褚爷爷,请拴好座椅上的安全带,《天马号》准备降落了,是用激发方式降落,我们要实验它的着陆功能,也想请你亲自踩踩息壤星的地面。”

这会儿飞船基本处于失重状态,姬继昌把禇爷爷按在座椅上,仔细束好安全带。船员们对各种物品也作了检查,该固牢的固牢。飞船以虫洞方式进行降落会产生伴随一个新问题:重力不是逐渐加大而是突然出现的,它也许会造成一些小小的麻烦。

《天马号》精确测定了飞船到地面的距离,这是“虫洞式降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降落距离过短,飞船脱离虫洞后可能处于悬空状态,并在突然出现的重力中坠落,造成船体与地面的撞击;降落距离过远,则会在息壤星地面爆出一个半球形的洞。实习大副卡普德维拉按测定距离调定激发参数,然后向地面降落。由于在降落过程中息壤星的重力仍被隔绝,所以降落十分轻松,只是10微秒的一瞬。然后它“突然出现”在息壤星的一处平坦地带,船外的太空景色也在瞬间切换为地面景色。在同一瞬间,息壤星1.1g的重力突然淹没了失重状态下的飞船。乘员们都感到眼前一黑,这是重力突现造成的脑部失血。飞船内也同时叮当一片,这是各种器物“落地”时发出的,虽然它们在失重状态下已经被绑缚固定,但不一定与地面或桌面贴实。不过,总的说降落过程十分顺利。此前乐之友科学院曾担心,“重力突现”也许会造成不可预料的生理反应,毕竟这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现象(在过去的任何工况,重力都是逐渐产生的),现在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