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班克斯的文明世界(第8/8页)

长期太空居民的社会结构和财产关系,必然不同于单一星球环境。外界生存环境的恶劣,会加强同一文化体制内部的认同感,表面看来是无政府主义盛行,内部看来却是人民彼此互利的社会主义环境,长此以往,一切社会和经济结构都会合乎这些趋势的要求。

为什么由主脑,而不是人类掌握世俗权力?

人类自私和互相仇恨的冲动,在迄今为止的社会结构中都没能得到足够的控制,也许问题的解决之道,恰恰在于世俗权利的转移,用复杂的机械化系统,置于全部的道德、哲学、政治理念之上。处于控制地位的机器立场坚定,却可以保持天真,超越私利。

为什么对人工智能如此乐观?

人们对人工智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心和指责,但问题往往归结到很简单的几个方面。认为生物具有某些无法模拟的特性,认为机器不可能有“灵魂”,认为非生物体不可能具有自我意识,可是所有这些,其实都在假设某种超自然的“神”的存在,才能找到最终的论证依据。作者本身是无神论者,所以把智能机器看做完全与人类平等的存在。

作者认为,智能机器当然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敌人,不过相反情形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出现了所谓的“冯·诺依曼计算机噩梦”,也只能说是设计过程中的一点反常,是一种可以纠正的方向性偏差,人类的未来,完全可以是人机共存共荣的局面。

也许只有人类才会对冯氏计算机心怀恐惧,因为我们不真正了解它们。简单地讲,“文明”世界不存在剥削,没有对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剥削,也没有针对机器的剥削。

“文明”世界的智能机器也具备自我意识,他们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但是有些特色也是共同的,“文明”世界的所有机器都乐于生存,喜欢不同的生活体验,愿意学习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奥秘,愿意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喜欢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有好的结果,甚至乐在其中。

银河系,可以看做是一个极度复杂,充满无穷奥秘的空间,是智能机器的智力游乐园,它们具备所有知识,唯一不懂的就是恐惧,他们乐于了解地图上没有标示的那些星群。

多元化的文明世界

作者曾经表示,什么属于“文明”世界,什么不属于“文明”世界,并不存在非常明确的界限,他笔下的这个宇宙空间也在不停的演进之中。有些特色淡去了,另外一些特色会逐渐清晰。

在“文明”作品的各个角落,作者也在探索着各种构造宇宙的可能,七维空间、果壳中的宇宙、一粒尘砂中的乾坤等等。他用亦真亦幻的笔调,刻画着现实与幻想空间中,关于人类的一切可能。也许,在他深邃的眼神后面,还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奇思妙想,像他笔下的银河一样无边无际,等着每一个人类或者嗡嗡机,和他一起去探索未知时空的奥秘。

按出版年代顺序,文明系列包含的小说作品有:

Consider Phlebas(1987)

《游戏玩家》(The Player of Games)(1988)

《武器浮生录》(Use of Weapons)(1990)

The State of the Art(1991),短篇小说集。

Excession(1996)

Inversions(1998)

Look to Windward(2000)

Matter(2008)

Surface Detail(2010)

The Hydrogen Sonata(计划于2012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