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2/23页)

小驰涨得满脸通红,“扑哧”一声笑了:“谢谢你,老爸。这么忙还让你来学校跑一趟,对不起。”

看着窗外微微下斜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们,又看看正在向服务员点特大号巧克力雪糕的儿子,耕平琢磨着,晚餐做点什么犒劳儿子好呢?

07

作家的思考时间和创作时间往往是相互交错的,一边修改着即将付梓的校样,一边天马行空地构思着新书的框架。而现在离小说杂志的截稿日还有足足两周半,不用像上班族一样每天早上按时打卡,也不用开会或跟上司汇报,自己想怎么过就怎么过。这样一段轻松自在的时光,正是青田耕平觉得作家乃理想职业的原因之一。

如果只对《空椅子》稍作修改,加把劲顶多十天就能搞定,但一想到青友会的作家朋友们,还有忠实读者椿对自己的褒奖和期待,耕平就觉得这本书说不定真能创造一个奇迹。于是,在严寒肆虐的岁末,他开始认真仔细地修改起这本书来。

对作家而言,成名只需一本好书。耕平执笔十年,亲眼目睹了无数刚开始只在出版界小有名气的作家后来一路走红的光辉历程,因此对这一点深谙于心。在小说这个艺术世界里,作家的成长并不是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而是以某一本书为契机突飞猛进的。只需要一本轰动小说或是一个文学大奖,就可以把一个作家以往出版的所有作品炒个火热,不但作家的知名度大幅提高,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当然,作家创作是因为他有创作的欲望,但是要持续创作下去,他人的认同是必不可少的。那些尚未浮出水面的作家们,大概就是在这种创作欲望和期待“奇迹作品”的信念的驱动下坚持下来的吧。日复一日扎扎实实地创作,总有一天神明会看到的。

但耕平对自己的未来已经不抱什么期望了。这十年,他不是没有过梦想,只是当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关在梦想的门外,所谓梦想本身都已经疲惫不堪了。他怀着一种半放弃半期待的微妙心情,开始进行新书的修改。

二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耕平收到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的一角印着“文化秋冬”四个古体字。耕平想,应该是哪个作家的赠书吧,反正不可能是自己的加印版。打开信封,一片湛蓝得几乎要把人也吸进去的天空上飘荡着几朵洁白得耀眼的飞机云的封面呈现在耕平眼前,这是矶贝在《all秋冬》上连载的小说《蓝天深处》的单行本。把书拿上手的那一瞬间,三十余年书龄的爱书者的敏锐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本好书。加上这本书,已红透半边天的矶贝一定更加气势如虹吧,将来这个学生气未脱的作家会红到什么程度呢?

“老爸,今晚吃什么呀?”小驰做完作业,从房间走出来问道。

耕平把这本簇新簇新的书放在餐桌上,开始准备晚餐。

把猪里脊肉用带有豆瓣酱辛辣口味的甜味噌腌好后,再烧热芝麻油慢慢煎透。与这个中式猪排搭配的,是一盘由白萝卜、胡萝卜、卷心菜、皮红肉厚的大辣椒混合而成的醋溜青菜。还有一道用切剩的里脊碎肉熬成的汤,撒上一点盐和酱油,放上几片葱叶和老姜。这三年来,耕平的厨艺的确精进了不少。

“老爸,这猪排好好吃喔!”

小驰十岁,正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段,食量大得惊人,几乎跟年近四十的耕平差不多。由此可见,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与孩子的食欲似乎是明显呈反比的。

(自己反正也没得长了,但小驰不一样嘛。)

耕平看着小驰津津有味地嚼着油滋滋的猪排,不知怎的,心里突然升起一股莫名的忧伤。

晚饭后,耕平斜躺在沙发上,饶有兴趣地读起矶贝的新书来。陷入了时间倒流困境的主人公在即将返回正常时空时,却再一次遭遇时间倒流问题——妻子死了。这本书与矶贝以往的风格不同,感情炽烈而又哀伤,细节方面也无可挑剔。这位被冠以“奇才”称号的年轻作家,以往写文章常常漫不经心,在惊心动魄的描写之后措辞却出奇平静。但这一次,完全挑不出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