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珠、蛇珠与龙珠(第2/4页)

驱狐妖的三术士竟都是狐妖,这是《宣室志》里的有趣记载。

上面故事里的狐狸多少都有些笨拙。不过,在另一则记载中,出现了一只非常聪明的狐狸。

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个道士名焦练师,身边弟子不少,其中有一黄裙妇人,自称阿胡。

三年后,阿胡把焦练师的道法都学走了,于是告辞。也许是焦练师看上了阿胡的美貌,他对阿胡苦苦相留。

阿胡说:“实话相告,小女子乃是狐,化作人形,跟您学道,现已都学会了,您也没什么新本事了,所以没必要再留下。”

焦练师恼羞成怒,求爱不成便欲用强,他想以道法捉拿阿胡,但无奈自己的本领都被人家学去了,所以并不能把阿胡怎么样。无奈之下,焦练师于嵩山顶设坛作法,拜请太上老君下界捉妖。他称自己丢人事小,败坏道家名声为大,言辞恳切,感天动地。

太上老君竟真的现身于云层中。

焦练师急忙拜倒:“弟子的道法全部被狐妖所学,请老君授以新法降之。”

太上老君开始作法,很快有神将在云中刀斩该狐。焦练师非常兴奋,一再相拜,但只见太上老君“呵呵”一笑,慢慢从云层中降落,现出真容,竟是阿胡。

开元中,有焦练师修道,聚徒甚众。有黄裙妇人自称阿胡,就焦学道术。经三年,尽焦之术,而固辞去。焦苦留之。阿胡云:“己是野狐,本来学术。今无术可学,义不得留。”焦因欲以术拘留之。胡随事酬答,焦不能及。乃于嵩顶设坛,启告老君。自言己虽不才,然是道家弟子。妖狐所侮,恐大道将隳。言意恳切。坛四角忽有香烟出,俄成紫云,高数十丈。云中有老君见立。因礼拜陈云:“正法已为妖狐所学,当更求法以降之。”老君乃于云中作法。有神王于云中以刀断狐腰。焦大欢庆。老君忽从云中下,变作黄裙妇人而去。(《广异记》)

这是个稍微带点喜剧色彩的故事。诞生于中唐前期的《广异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集中描写狐妖的志怪集。在大唐传说中,除了狐妖外,还有流传着跟狐狸有关的宝物的传说,比如神奇的媚珠。

媚珠被认为藏在千年狐狸的嘴里,如果女人得到它就会变得千娇百媚,赢得天下男子之心。据说,杨贵妃就曾得到过这样一颗媚珠,故而深得皇帝的青睐,这才能够多年不失恩宠。只是人世茫茫,去哪里寻找一只千年狐狸?又如何能得到它嘴里的媚珠?

一个叫刘全白的唐朝人说:“得到媚珠不是没可能,但这完全靠运气。此外,要想迫使狐狸从嘴里吐出媚珠,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

按刘全白回忆:他小时候,有个乳母,乳母有子,名众爱,少年时,好于夜间在道边张网捕捉小动物。刘全白的庄园在陕西岐山下。这天晚上,众爱在庄园之西的道上下网,听到有物撞入网中,仔细看,那物已经起身,是个红裙妇人。

妇人绕网而行,在众爱的注视下,忽然捉得一只路过的田鼠,生着吞了下去。胆大的众爱断定其为妖,于是大声呵斥,妇人一慌,不择路径,再一次撞入网中。

众爱举棒将之毙于棒下,但妇人死后不改人形。众爱怀疑自己判断失误,误杀了好人,情急之下,像作案后的凶手一样,连人带网投入附近的池子里,随后奔回家中,把事情告诉了父母。

父母听后很害怕,想转天举家潜逃他乡。但众爱冷静下来一思索:哪有妇人生吞田鼠之理?于是,他返回池塘,打捞上那妇人,想再看看,却意外地发现她还有呼吸,便又给了她一斧头,这回妇人终化回原形,是一只狐狸。

众爱拖着狐狸回家,路上遇到一名老僧,后者建议如下:此狐当有千年之龄,所以可变为人形。现在看来,它依旧未死,不如饲养,“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