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生死门悟道(第2/3页)

何为生死门?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古老逻辑,说白了,这是一道考验人的智商的题目。

传说中有生死两扇门,分别由一个说真话、一个说假话的人看守。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从而判断哪扇是生门,哪扇是死门。请问,这个问题该怎么问?

这道题目该如何回答呢?其实答案倒是很简单,我们不需要判断哪个士兵是说真话的,哪个士兵是说假话的。只需要随便问其中一个士兵一个问题:讲假话者守的是死门?

如果对方回答“是”。

假如他是讲真话的,肯定问题,那你问的这个人守的就是生门。

假如他是讲假话的,否定问题,那你问的这个人守的还是生门。

如果对方回答“不是”。

假如他是讲真话的,肯定的否定还是否定,那讲真话的守的才是死门,另一个讲假话的守的是生门。

假如他是讲假话的,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讲假话的守的就是死门,另一个讲真话的守的是生门。

总之,只要对方回答“是”,那你面前的就是生门;对方回答“不是”,你面前的就是死门,生门在另一边。

这扇门,那两个士兵,就分别是查文斌自己和他凭空出现的那个师父,他们两人对这扇门都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其中一人是正确的,一人是错误的。那些出现的人或者魂,不过是来干扰视线的罢了。

人之所以会去判断这扇门能不能进,不过是他心中有所顾忌,如果抛开这些顾忌呢?给你一扇门,不管后头是死亡还是财富,都与我无关,我不要,也不去拿,只是看作一扇普通的门,进也就进去了。危险,是为贪婪的人准备的。

道教设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真的就是一本《道德经》能够讲明白的吗?或者读一遍两遍的《易经》,懂八卦,会风水,就是道了?那也太小看国人的智慧了,历史长河中,能把这些道家典籍倒背如流的人,一抓一大把,最终能够成道的又有几人呢?

道教“设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拨开纷繁的物象世界而深入到生命的本源,以明了人的“气有清浊,性有智愚”;同时,“道无弃物,常善救人”,智愚之人又皆可修道而成真。

道的真谛,绝不是因为天资有多高,而在于心有多诚。这和我们平日里拜那些供奉的神仙,常说的一句话是一样的:心不诚,则不灵!

那些不孝顺的子女,在长辈死后才去风光大葬,披麻戴孝,寻觅一个风水宝地,妄图让子嗣受荫庇,那是在妄想。

“人之生也,气有清浊,性有智愚,虽大块肇分,元精育物,富贵贫贱,寿夭妍媸,得之自然,赋以定分,皆不可移也。然道无弃物,常善救人,故当设教以诱之,垂法以训之,使启迪昏蒙,恭悟真正,琢玉成器,披沙得金,斯之谓矣。”由此可见,在颇具命定论色彩的大框架下,道教的‘设教’‘垂法’就是要引导人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大道之中,以实现生命的超越。

“清浊之气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由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的,能坚守至道就意味着可以得道而长生,因此,就生命的发展趋向而言,应当是由道出发而复归于道的过程,或曰自无而显有又摄迹还本复归于无的过程。

人之受生,禀道为本,所禀之性,无杂无尘,故云正也。既生之后,其正迁讹,染习世尘,沦迷俗境,正道乃丧,邪幻日侵,老君戒云:修道之士,当须息累欲之机,归静笃之趣,乃可致虚极之道尔。

这就是说,人的生命以禀道为本,但人所本有的无杂无尘的道性却并不与人性完全同一,因为人出生之后,就受沉重的肉体的支配而落入“染习世尘,沦迷俗境”之中,使“正道乃丧”。而由于本来清静的道性隐潜于人性之中,是人的本有之性,因此,人通过修道又可以重归于无杂无尘的“虚极之道”,以实现生命的本真,完成真正的人生。所以道家才有“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