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辟清谈幼女讲羲经发至论书生尊孟子

话说多九公思忖多时,得了主意,向两女子道:“老夫闻《周易》一书,外邦见者甚少。贵处人文极盛,兼之二位才女博览广读,于此书自能得其精奥。第自秦汉以来,注解各家较之说《礼》,尤为歧途叠出。才女识见过人,此中善本当以某家为最,想高明自有卓见定其优劣了。”紫衣女子道:“自汉、晋以来,至于隋季,讲《易》各家,据婢子所知的,除了夏《周易传》二卷,尚有九十三家。若论优劣,以上各家莫非先儒注疏,婢子见闻既寡,可敢以井蛙之见,妄发讨论。尚求指示。”

多九公忖道:“《周易》一书,素日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至多不过五六十种。适听此女所说,竟有九十余种。但他并无一字评论,大约腹中并无此书,不过略略记得几种,他就大言不渐,以为吓人地步。我且考他一考,教他出出丑,就是唐兄看着,也觉欢喜。”因说道:“老夫向日所见,解《易》各家约有百余种,不意此地竟有九十三种,也算难得了。至某人注疏若干卷,某人章句若干卷,才女也还记得么?”紫衣女子笑道:“各书精微虽未十分精熟,至注家名姓、卷帙,还略略记得。”多九公吃惊道:“才女何不道其一二?其卷帙、名姓可与中原一样?”紫衣女子就把当时天下所传的《周易》九十三种,某人若干卷,由汉至隋,说了一遍,道:“大贤才言《周易》有一百余种,不知这是才说这几种,还是另有百余种?请大贤略述一二,以广闻见。”

多九公见紫衣女子所说书名,倒像素日读熟一般,口中滔滔不绝。细细听去,内中竟有大半所言卷帙、姓名丝毫不错,其余或知其名未见其书,或知其书不记其名,还有连姓名、卷帙一概不知的。登时惊的目瞪口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正在发慌,适听紫衣女子问他书名,连忙答道:“老夫向日见的无非都是才女所说之类,奈年迈善忘,此时都已迷迷糊糊,记不清了。”紫衣女子道:“书中大旨或大贤记不明白,婢子也不敢请教,苦人所难。但卷帙、姓名乃书坊中三尺之童所能道的,大贤何必吝教?”多九公道:“实是记不清楚,并非有意推辞。”紫衣女子道:“大贤若不说出几个书名,那原谅的,不过说是吝教;那不原谅的,就要疑心大贤竟是妄造狂言,期骗人了。”多九公听罢,急的汗如雨下,无言可答。

紫衣女子道:“方才大贤曾言百余种之多,此刻只求大贤除婢子所言九十三种,再说七个,共凑一百之数。此事极其容易,难道还吝教么?”多九公只急的抓耳搔腮,不知怎样才好。紫衣女子道:“如此易事,谁知还是吝教。方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但除我们所说之外,大贤若不加增,未免太觉空疏了。”红衣女子道:“倘大贤七个凑不出,就说五个;五个不能,就是两个也是好的。”

红衣女子接着道:“如两个不能,就是一个;一个不能,就是半个也可解嘲了。”红衣女子笑道:“请教姐姐,何为半个?难道是半卷书么?”紫衣女子道:“妹子惟恐大贤善忘,或记卷帙,忘其姓名;或记姓名,忘其卷帙,皆可谓之半个,并非半卷。我们不可闲谈,请大贤或说一个或半个罢。”多九公被两个女子冷言冷语,只管催逼,急的满面青红,恨无地缝可钻。莫讲所有之书俱被紫衣女说过,即或尚未说过,此时心内一急,也想不出了。

那个老者坐在下面,看了几篇书,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说些什么。后来看见多九公面上红一阵,白一阵,头上只管出汗,只当怕热。因取一把扇子道:“天朝时令交子初夏,大约凉爽,不用凉扇。今到敝处,未免受热,所以只管出汗。请大贤扇扇,略为凉爽,慢慢再谈,莫要受热,生出别的病来。你们都是异乡人,身子务要保重。你看这汗还是不止,这却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