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第4/5页)

特别是原想赶着新春休沐返乡,忙活回归范姓,认祖归宗的心头要事的朱说,也被迫耽误了行程,眼看也错过时机,只能再等一年了。

朱说与狄青本心事重重,见滕宗谅如此,也是一叹:“滕兄此时说这些话,未免太过见外了。况且结果未出,也不必过于忧虑。”

滕宗谅摇头道:“我知你们是好心宽慰我,但这一回,我应是在劫难逃了,罢了,我也是罪有应得,没甚么可狡辩的。”

时间拖得越久,他心里积压的忧愁也就越深。

最初的那点侥幸和不以为然,也随着日子的推移烟消云散了去。

他如今才领悟到,为何摅羽当初要三番四次地不住强调,行事宁可缓一些,也不得留任何把柄;实在迫不得已,也当尽快补上。

只恨他掉以轻心,在摅羽一走后,就原形毕露,结果硬是拖累了两位虽无血缘、却胜似手足的弟弟,连三人这些年的积蓄,也为替他收拾残局,而被损耗一空了。

若时间能够倒流,他绝不会再做那轻狂事了。

三人正默默对饮无话时,房门忽被敲响,滕宗谅便意兴阑珊道:“进来吧。”

敲门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颇为熟悉的这间茶馆的一位伙计。

手持信件的伙计还是从其他人手里争取来的这活,原想着能有个赏钱,却不料一推开门,就都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模样。

他心里登时犯起了嘀咕,直觉来的时机不好,想要赏钱的念头,便被赶跑了。

在简单说明是来传达信件的目的后,他讪讪笑了下,就要离开。

还是狄青先接过了信,还不忘给了他十枚赏钱。

等如释重负的伙计关实了门,狄青才将目光投注到手中的信上。

“是……”这一看,就让狄青那乌沉沉的眸子似添了一盏烛火般,瞬间亮了起来:“公祖的!”

信封上那潇洒好看的字迹,可不就是陆辞的?

这话一出,原本死气沉沉的三人霎时都回了神。

滕宗谅更是如看到救命稻草一般,一下扑了过去,先将信拆开,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信并不厚,一共就三页纸,头一页尽是夸奖狄青应急有方,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资质;第二页是安抚朱说;第三页,才是给他的。

然而无情的小饕餮,不仅没对东窗事发、饱受最后裁定的煎熬的滕兄予以半点安慰,甚至还进行了毫不客气地嘲讽。

在信的末尾,更是快把急需安慰的滕宗谅给气得七窍生烟。

——“滕兄谪守岭南时 ,可否寄些荔枝来 ?”

在滕宗谅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一字一顿地念出这句时,不单是狄青忍俊不禁,就连最为正经的朱说,都‘噗’一声,不小心笑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 之前那章忘记注释了,就是狄青给陆辞写信的那章,所提及的那则趣闻,史上是有原型的(当然,可靠度就不知有多少了)

钟傅,字若翁,仁宗朝宦官李宪举荐他做官。宦海浮沉,起起落落,不说钟为官如何有政声,单说他有个癖好,喜欢评论匾额字画。看谁家宅邸厅堂的匾额不顺眼,就说这字写得不好云云,通常贬评,并能给提出很多貌似高超的艺术建议。钟评的多是歪理,时人拿他没辙。有一次,钟与属下经过庐山,看到一壮丽高阁,名曰“定惠之阁”,落款看不清楚。钟评说:“字写得太难看了,一点书法艺术都没有,摘下来我看看谁写的。”摘下来一擦,落款是——颜真卿。(《微历史@宋朝人》)

2. 历史上的滕宗谅就是赶在燕度来到之前,把账簿全部烧掉了,(“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导致燕度愤怒之下,把所有可能有关的人一起抓了下狱,闹得非常大(‘枝蔓勾追,直使尽邠州诸县枷杻,囚系满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