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第2/3页)

王曾沉默了。

确如陆辞所说,他早在向官家提议彻查此事时,就隐约猜出了夏竦恐有干系。

只是当时前线战事吃紧,朝廷又刚闹出这一桩偌大丑闻来,惹得百姓议论纷纷,在民心不定时,他不欲说些有攻诘嫌隙的话,惹得更多官员被牵扯进来,徒增动荡,也更累民心。

现对夏战事大获全胜,民心高涨,国内局势也趋于稳定,倒的确是个秋后算账的好时候……

他是真没料到,不在京中的陆辞不但一眼识破了夏竦的层层伪装,还如此精于隐忍。

一直等到私下里将证据都牢牢捏在手上了,才云淡风轻地放到他跟前来。

王曾脑海中掠过万千思绪,末了笑了一笑,询道:“眼下证据确凿,你只消放出些许风声,或是大大方方地将文书流出几份,叫御史台知晓……之后他们会如何反应,想必曾为御使大夫的你,只会比我更为清楚才是,何须借我之手?”

若陆辞刚刚展示给他的、那些搜罗来的出自夏竦及其族人之手的罪行,都是真非伪的话,不说让夏竦身败名裂,也足够让他名声扫地。

哪怕官家仁心,念及旧情,其仕途上也再难有寸进了。

更遑论夏竦此人,名声本就称不上多好,定要面对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陆辞平平静静道:“我筹措这些,若只为针对夏竦一人,的确用不着劳驾王相。”

王曾不禁一愣,电光火石间,猛然明白过来:“你是要——”

借夏竦之事为突破口,下猛药治旁事!

“不错。”陆辞似是窥破了他的心思,含笑颔首:“正为了这一目的,我才忍痛舍台官、寇相,特来叨烦王相。”

这天夜里,陆辞与狄青在王曾府上足足逗留了四个时辰,才赶在早朝之前,将事情敲定。

“难怪当年的王公对你尤其看重,”王曾感慨道:“后生……果真可畏。”

许久未闻王旦名讳,思及竹林相托那幕,陆辞恍然间生出几分宛若隔世感。

他微怔过后,笑道:“王公风采,在下穷极一生,怕也远远不及,唯图问心无愧,才少辜负当年提携。”

“不必过谦。”王曾摇头,直白道:“曾受王公提携者不说上千,也有数百,若你称‘远远不及’,那他们岂不得羞愧得抹脖子去了?”

若不是到了上朝的时候,王曾还有些意犹未尽。

“若摅羽与汉臣不嫌,”他在狠灌了几杯浓茶后,就先行上朝去了,临走前道:“不妨就在寒舍小歇,待今日事罢,我定即刻回来再续前议。”

陆辞笑道:“相公一番美意,我与青弟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许久未熬一整宿,陆辞这会儿也累得厉害。

待仆从领他们到客房中后,陆辞懒洋洋地打着哈欠,歪在同样一夜未歇、却还精神抖擞的狄青身上,打趣道:“坐佛一宿,可后悔陪我来了?”

狄青大力摇头,一手扶住陆辞腰身,好让他能稳稳靠在自己怀里:“公祖待青……这般好,除非青是眼盲、或是那不识好歹的,才会有那愚钝念头。”

“你我之间,何必说这些叫人难为情的怪话?”陆辞笑着说道:“况且我看你疆场行事,亦是杀伐决断,宁肯前期隐忍不发,也要一击必中,与我所想,倒是不谋而合。”

王曾走的一直是独来独往的纯臣路子,只要于大局、于官家有利,他便愿豁出性命去执行。

对于王曾的这般做派,不仅常被他下面子的寇准了解,官家清楚,连朝堂百官也是拿这又臭又硬的常青树毫无办法的。

正因如此,他才专程选了王曾来商议此事。

这会儿的赵祯还不知晓,很快就又有一场疾风骤雨要来到。

他正兴致勃勃地与负责起早诏书的中书舍人柳七商议着,这次早朝之中就要宣布对陆辞和狄青的封赏,和他们可能出现的有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