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5/8页)

一时无法,她便抛在脑后,默默思索税收的事,她还没想好要不要讲,但是古代的农民,真的不容易,要看天时,看地利,最后好不容易攒点粮食了,还得交。

像现代的法子就挺好的,阶梯缴税,下面的百姓能有缓和之机。

先在心里大致过一遍,她才提笔开始打草稿,她穿越过来,纵然一心想着

争宠,想要过上好日子,如今衬着还有些话语权,能够吹点枕头风,提前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给说出来。

她不会政治,不懂治国,但是前世一些她觉得非常好的事情,可以提出来,叫康熙自己去衡量到底能不能实施。

若是能,又对黎民百姓有用,倒不枉她走一遭。

若是不能,便当她没说。

这么想着,到底心底坦然许多,就像是地动一样,她嘴里说着自己贪生怕死,骄奢淫逸,但是真的遇到了,也不过是硬着脖子直去抗。

这税收政策,她一口气写了三天。

堪称废寝忘食,光是稿件就写了三分,删删改改,誊抄了好几遍,最后想着框架出来了,没有太大疏漏,才作罢,说起来这古代和现代不同,不能事事都跟现代一样,她认真的用古代来代入,但是她不是古代的人,肯定有不妥的地方。

这就要康熙来查漏补缺了,若是她直接拿出来一份可行的计划,那该多天才。

美滋滋的夸了一句自己,这才拿着计划去找康熙,她还不敢说自己是为政事,直说有一点小想法,请康熙过目。

康熙正在看折子,关于玻璃的事,还未商议解决,就见仁妃又拿着小札,笑眯眯的来找他。

突然福至心灵,他问:“可是又有什么新法子?”

她就是有股子灵怪劲儿,想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

姜照皊怔了怔,只当他从奴才那里知道了,便笑着道:“也无事,就是关于税收,有一点小想法,全部都总结写了出来,您瞧瞧有用无用。”

她写的很齐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显然是认真在想。

康熙来回翻了翻,觉得有些意外,一介妇人,能有这样的见识,着实不容易。

他指着民减商加问:“如此一来,商人不愿意,反而回去种田了怎么办?”

姜照皊对这个问题有些莫名:“不是重农抑商吗?”

如此一来,倒是正好了。

全面开展经济这样跨步子的话她没敢说,这个时候,人人吃不饱穿不暖,去哪发展经济,但是她想着,这康熙朝建立才几十年,仍战事不断,和六零年代比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时候的一些政策,倒是可以删删减减,拿到现在来用的

这么想着,她皱着眉头,若是战事不停,这青壮年不能投入到生产中去,倒是个麻烦事。

像是那时候知青下乡,这时候就办不到。

但是支教呢,姜照皊想,后来想想先把税收问题给解决了,这支教的事再说了,满汉对立,康熙不一定愿意放弃自己的愚民政策。

这是一项用了几千年,发现非常好用的政策,一般人都不会舍得放弃的。

姜照皊把东西一放,就要走,所有要说的,都在小札上写着,对方若是用,自然有自己的理解,若是不用,她在这等着也没用。

谁知道康熙看完若有所思,定定的盯了她半晌,才问:“你自个儿想的?”

姜照皊点头:“是呀。”

康熙又看了她一眼,有些不解,其实对于他来说,政策是谁提出来的并不紧要,问题是要怎么解决。

而仁妃提出来的观点非常成熟,和她平日里的性子有些不符。

再想想她能勾住自己的心,让自己整日里就看着她一人,又觉得她能想出来这些,无可厚非。

毕竟当初那玻璃,也是她想一出是一出,谁知道竟然成了。

这有一个成功的在前头,再看第二个点子,他就慎重思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