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4/7页)

陈阳的这番话说得很平静,但陈老三知道他是认真的。

自己的那点小心思都被他看得透透的,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了出来,陈老三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他知道,他要是再不走,以后陈阳恐怕真的不会管他了。这个儿子有多心狠,他比谁都清楚。

陈老三垂下了头,顶着四周鄙夷的视线,飞快地走了,连粪桶和扁担都忘了。

他还没走远,旁边就有村民替陈阳鸣不平:“你爸从小就没怎么管过你,你还给他养老,阳阳,也就你这么厚道!”

陈阳笑笑,无奈地叹了口气:“谁让他是我爸。”

其实陈阳心里很不以为意,陈老三才四十来岁,还能再干二十年呢,谁知道二十年后是什么情况。说句难听的,陈老三还能不能活二十年都不知道呢,养老什么的,现在也就一句空话。

他要真说不管陈老三了,这些人恐怕又要觉得他太过于绝情了。用一句空话换个好名声和清净的日子,他又何乐而不为。相信他今天已经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了,陈老三应该不会再对他抱有幻想了。

果然接下来几天,他们都没再遇到过陈老三。

转眼间就到了捕鱼的日子。

水塘里的水已经放干了,浅得只能没过脚踝。

这一天大清早,村里的青壮年,包括陈阳全都天不亮就打着火把下了塘抓鱼,天一亮就将装好车的鱼送到县里的水产公司。

折腾到下午,陈阳他们才从县里面回来。

这时候,水塘里剩下的鱼也全打捞起来了,装了几十个水桶,挨个摆在水塘边,就等着社员到齐了,分鱼。

分鱼是根据人头和工分来分配的。没下地的老人小孩根据年龄来分鱼,其他上工的人则按照工分分配,这才是大头。

陈福香没有工分,所以只分了一斤,陈阳的工分挣得多,按照规定可以分五斤。他们俩总共就分了六斤鱼,陈阳挑了两条两斤左右的,两条一斤左右的。

陈向上祖孙俩都上工了,但挣的工分少,算下来,总共只拿到了四斤鱼。

陈老三和梅芸芳也来了。梅芸芳刚从娘家回来,她一直等陈老三熬不住去接她,谁知道陈老三一直没动静,眼看今天就要分鱼了,她忍不住只好自己回来了。

她连家都没回,就直接来了水塘这边。很快就轮到了他们,他们家两个孩子没上工,只有两斤鱼,她跟陈老三加起来分了六斤,总共是八斤鱼。

听起来不少了,可跟往年的十几斤一比,差点少了一半。看到陈阳兄妹俩拎着的四条鱼,再听说他们这几天还抓了几斤小鱼,梅芸芳心里不平衡极了。

但她又怕陈阳,不敢招惹他,只能瞪了陈老三一眼,没用的东西,连个儿子都管不住。

分了鱼,家家户户都很高兴。不过更高兴的是还要分钱。

分钱没上工的人就没有了,只有挣了工分的人才会分。

虽然他们只有兄妹俩,陈福香还没上过工,但陈阳一个人挣的工分顶的上两个人的,最后他分到了七块钱,甚至比梅芸芳和陈老三两口子都还多一块。

梅芸芳看着手里的这点钱,脸都青了。今年跟去年比,无论是鱼还是钱都大打折扣,等再过一阵子杀猪,猪肉估计也要少一半。他们家四口人却跟陈阳他们兄妹俩个分的差不多,得少吃多少肉。

拿了钱,她提着水桶黑着脸,一声不吭地就走。

陈老三默不作声地跟在后面,走着走着,他发现他们跟大家走散了,立即停了下来,问梅芸芳:“去哪儿呢?走错了。”

梅芸芳剜了他一眼:“没走错,就往这边走。”

陈老三顿时明白了:“你要把鱼送去你娘家?”

陈老三一直没去接她,梅芸芳心里不痛快,加上往年分了鱼,她也会给娘家捎一两条回去的,今年为了出这口气,她索性连水桶一块儿拎回娘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