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4/7页)

陈福香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好吧,那等以后再说,走了,徐政委还在等着咱们呢。”

陈阳点头:“咱们去坐公交车吧,一会儿我送你回来。”

“好吧,哥哥,你不用送我,这条路我很熟了。”陈福香不想他一天来回几趟的折腾。

陈阳也不跟她争:“走吧,别让徐政委久等了。”

但坐公交车注定要让徐政委就久等。他们感到部队已经中午十一点了,徐政委等了一上午,已经没脾气了。

“怎么这么久?”

陈阳嘿嘿笑了笑:“我不大会骑自行车,我们坐公交车来的,不巧前面刚走了一辆,所以又等了一个小时。”

怀孕还不满三个月,兄妹俩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往外面说。

徐政委知道坐公交车等多久全靠运气,等那么久,只能说明他们点背,颔首说:“那跟我去看看工厂吧。”

工厂是一栋平房,占地六七百平方米,看起来挺宽敞的,不过里面空落落的,什么都没有。

徐政委说:“咱们资金有限,买不起太多的机器,所以经过大家的协商,我们准备建一个刺绣厂,一个服装厂。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听起来不错,但本来就这么薄弱的基础,还分开搞。哪怕陈福香经验不是很丰富,也不大看好他们。她委婉地说:“我估计军嫂们都会想去服装厂!”

是个人都会这么选,毕竟踩缝纫机更好上手一点,而且学会用缝纫机,会做衣服也算掌握了一门技能,以后就算不在服装厂干了,她们也能接点私活,帮左邻右舍做个衣服啥的,工钱没有,但都会送一两斤白面或是几个鸡蛋做酬劳,多少能补贴补贴家里面。

当然,学会了刺绣也能挣钱,可以绣东西去刺绣厂卖,但这个周期太长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天赋才可能出师。这对急着挣工资改善生活的军嫂们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徐政委咳了一声:“你说的这个咱们也考虑过了,两边同工同酬。”

这样就不存在着哪边好哪边差的问题了。

这确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陈福香想了一下:“领导们考虑得挺周全的。”

至于具体实施起来,好不好就不一定了,挺难说的。

徐政委闻言乐呵呵地笑着说:“那福香你愿不愿意过来?这边刺绣厂就交给你打理,还有你那位朋友,她愿意过来,咱们也一并欢迎,不过咱们这边资金有限,目前只能给你们同等的待遇。”

未免陈福香误会,他又进一步说明:“到时候把你们俩转为管理岗。咱们这边的工资一开始都很低,学徒只有十块钱的工资,持续一年,等第二年考核合格后转为正式工,届时将会根据经营状况,提高所有人的待遇。”

所以她们的工资标准不变,在这个新生的厂子里,已经算是高的了。

陈福香倒是没有意见。她在兰市刺绣厂也只呆了一年,有点感情,但不深,主要是于青青那边,同等的待遇,肯定是呆在刺绣厂更划算。在哪儿不是做女工,于青青完全没必要从市里面跑到郊区。

所以陈福香没有把话说死:“我回去问问我朋友的意思吧。”

“成,想好了打电话到我办公室或者写信都行,我们非常欢迎你们这样有经验的同志。福香,你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咱们的厂子一定能做大做强。”徐政委想着岑卫东不在,也没必要让陈福香为了这点事,特意大老远跑一趟。

陈福香谢过他,拒绝了去他家吃饭的邀请,跟陈阳去食堂吃饭后就回去了。

陈阳坚持要送她,路上问她的意思:“福香,你怎么想的?”

陈福香犹豫了一下说:“我还没想好。哥哥,你说我怎么选?”

去了部队的厂子,以后就能夫妻团聚,还能经常看到哥哥,栗子也可以白天去山上,晚上回来,这么多条件综合在一起挺诱人的。但是厂子目前来看,困难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