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可靠论证的中介保证(第3/11页)

保留意见:布鲁姆教授的研究也许不够精确,他对“学会”的标准也许有问题。

3. 表现

某种较为局部的看法可能是另一个更普遍的看法或实际情况的表现、显示或征兆。例子:“根据《小康》杂志对中国诚信的调查显示,农民、宗教职业者名列最讲诚信群体的前两名,而大约有7.9%的受调查网民则认为性工作者有诚信,居调查的第三位。那么其他职业者呢?比如官员、公务员、教师、科学家、医务人员、法律工作者等?这些人是否也被包括在调查范围内了呢?他们是不是都在第三位以后呢?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那是因为,对于一个好社会的正常运作,后面这些人的诚信实在要比性工作者的诚信重要多了。”

主张:中国精英,诚信不及格。

理由:官员、公务员、教师……的诚信度可能不如性工作者。

担保:普通人(网民)对精英评价很低。

保留意见:“网民”的看法也许不确实,也许有偏见。

4因果

分析和决定前因后果。例如,2011年10月,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有家长认为,学校这样做,容易伤害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正在读八年级,她前些天刚刚得知学校按成绩发不同颜色作业本的事情,“本来我也不知道,可是我们家孩子和邻居家孩子在一起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家孩子的作业本和邻居家孩子的作业本不一样,我细问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不说话。……学校按照学习成绩给孩子分发三色作业本,这太伤孩子的自尊心了,孩子现在都到了懂事的年龄,这样会弄得孩子很受伤”。

主张:有的学生因三色作业本受到伤害。

理由:太伤孩子的自尊心。

担保:由于受歧视和区别对待,孩子会有自卑感,因此受到心灵创伤。

保留意见:区别对待学生也许确实能提高成绩,而提高成绩比心灵健康更重要。

5类比

比喻或类比在说理中可以起说明或描述的作用,描述性的比喻在正规、严肃的说理中很少使用。在口头或文学表达中,常常有把人比喻成猪、狗、牛、马、王八的,也有把人生比喻成梦、舞台或做戏的。这类比喻在理性分析的说理中极为罕见,因为它并不精确。描述性的比喻虽然可能鲜明生动,但并不能用来作为支持一个主张的理由。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社会运动家、民权运动领袖马尔科姆·艾克斯曾批评1962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有白人参加的黑人大游行,他说:“你有时候觉得咖啡太黑,也就是太浓,你加一点奶液在里面,让它淡一点。但是,如果奶液加多了,你都不知道自己喝的是咖啡。”

主张:在华盛顿游行中,黑人与白人的混合削弱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力量。

理由:在咖啡里加奶液会冲淡咖啡。

担保:奶液冲淡咖啡与白人削弱黑人运动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担保是不确切的,因为人不是咖啡。不当类比无所谓保留意见。)

类比并非都是不恰当的,有的类比也可能相当恰当。但是,即便是恰当的比喻,它仍然不是证明,而只是说明。例如,洛克在《教育片论》中说:“为求得智慧,我们对幼童所能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即是要防止他们变得狡猾,狡猾是对智慧的模仿,但却离智慧要多远就有多远。犹如一只猴子,在外形上跟人类相像,但却缺乏了真正使其成为人的要素,因此而变得更加丑陋。”这个比喻之所以合适,是因为人类与猴子在进化论里是有关联的,而且心理学研究也确实常常通过对猴子的行为观察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