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第2/3页)

萧仪震惊的看向他,心跳忽然间有些加快,其实,臣子与君主之间,他们从来都不是对立的,相反,真正斗死斗活的都是臣子与臣子之间,而君主,在很多的时候,他只需要坐在高台上看戏即可,再顺便充当一下裁判,哪里有恶人,就代表正义消灭一下,所以,就像许多史书上写的那样,皇帝是不会有错的,犯错的永远都是臣子,若奸臣当道,朝廷被搞的乌烟瘴气,那就叫圣上为小人所蒙蔽,若贤臣当道,朝政清明,那就是皇帝圣明,有识人用人之能。

裴煜笑了笑道:“陛下圣明,四殿下近来的一系列动作,想必不会察觉不到,兄弟相争无妨,可一旦造成党争之势,想必是陛下所不愿看到的。”

萧仪看着他,同时在心中为他暗暗补充道:上一代因为党争,父皇十几个兄弟几乎团灭,党争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了,不然,也不会在萧钺幼时便早早立了太子。

萧钺虽为正宫嫡出,但被册封太子时,年仅三岁,这其中,有许皇后地位稳固的原因,但远远不是全部。

话说到这个地步,萧仪已经彻底明白裴煜想要说什么了。

只要将科举舞弊案在父皇的心目中,将其从一件普通的案件定义为党争,那么,这其中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若父皇这次坐视这件事发生,那就代表他对于党争一事是默许的,那就相当于彻底撕开了一道口子,一旦默许党争这个先例一开,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再不受控制了,兄弟相残,这绝对是父皇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这,也正是萧钺的唯一转机。

萧仪脑中飞速思索着,父皇为了保住萧钺,一定会想方设法将杨庭摘出去,一旦杨庭都被摘出去,依着父皇的性子,就更不会让自己女婿陷在其中了,这样一来,何平的危局顿解。

只是,这样一来,萧钺也能全身而退了,若是这样的话,那她还挺可惜的,萧承这样费尽心思,甚至连自家妹夫都坑进去做的一个局,到头来,竟然没有伤到萧钺分毫,她心里都有些遗憾来着……

萧仪摇头,算了,有些事情就是不能细想,越想就越是生气。

冷静下来之后,萧仪不得不承认裴煜是对的,他实在是个看透人心的好手,将她和阿娘的心思摸的透透的,对于如今的她与阿娘来说,萧钺是否得到教训并不重要,维持萧钺和萧承相争的这种平衡最为重要,鹬蚌相争才能渔翁得利,关键就在于这个‘争’,而不是哪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

萧仪看着裴煜,心情一度十分复杂。

…………

最终,在科举舞弊案彻底落幕之前,许家出手了。

朝廷官员就像是约好了一般,上书弹劾的对象由杨庭开始变为了太子,最初并非无人弹劾太子,只是相对于弹劾杨庭的奏疏来说,弹劾太子的算的上小猫三两只,朝中风向变得实在太快,快道许多人甚至都反应不过来,一些被萧承收拢的官员见状,以为是四殿下终于要动手,亦纷纷开始跟风上奏疏,等到萧承反应过来时,大势已去。

萧承费尽心思筹谋,花费人力物力与萧钺正式撕破脸,甚至不惜将亲妹夫都谋算进去,到头来,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萧钺呢,白白单晶受怕了一场,看似没有任何损失,可实际上呢,最初萧钺可是打着弃车保帅的心思,杨庭与萧钺这对利益师生,真的就一点没有罅隙吗?

在帝王的沉默中,这场声势浩荡的科举舞弊案,就这样雷声大雨点小的落下了帷幕,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杨庭名声虽有损伤,但位子好歹保住了,而萧承呢,作为此案的一手策划者,除了没能一举摁死死对头萧钺外,好像也没什么损失。

如果真要从中挑个倒霉蛋的话,就非唐慎兄莫属了,案子结的匆忙潦草,杨庭无事是因为他背后站的是太子,唐慎无权无势无后台,却是没有这么幸运了,十年寒窗苦读的而来的功名,被一撸到底直接打成了白身,自此彻底与仕途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