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古来能有几人(第2/3页)

王山长平日里性格温和,对待学生也是格外的宽容,他是最反对方之问出的这考题的人。

这会儿又翻了几张考卷,王山长忍不住重重叹了口气,眼睛看向旁边的人:“这可如何是好,按照大周律法,青州府每一次秀才名额的上限是五十人,这,这恐怕是凑不齐人数啊。”

另一位山长也觉得自己稀少的头发这几日越发少了,无奈说道:“可不是吗,每一个地方的父母官都想着多出几个秀才举人,好显得自己文教成功,这方知府倒是好。”

正巧这时候方之问走进来,听见这话只当做没听见,还笑着问道:“诸位山长,可是评卷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几个山长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说的这是客气话还是实在话。

最后还是王山长鼓起勇气,问道:“方大人请恕我直言,此次的考题未免太难了一些,至今为止我们还没看到答对的人。”

“一个都没有?”方之问状似惊讶的问道。

王山长心情沉重的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还剩下三分之一的考卷尚未评卷,不过依现在的情况来看,恐怕答对的人很难出现。”

方之问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走过来拿起一份卷子,这份卷子的童生大约是才学确实是不行,写出来的答案零零碎碎不说,字迹都有些混乱,一看就知道看见考题就怕了。

“哎。”方之问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卷子,语气沉重的开口了,“这考题虽然偏了一些,却不难,这些童生却写得七零八碎,可见还是学识不到家。”

“若是按我的心思,既然连这考题都答不出来,便一个也不录取才对。”

“虽说秀才名额与本官的考评也有干系,但总不能因为这个就放低要求吧。”

“人人都说江南之地文风鼎盛,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现在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几个山长偷偷对视了一眼,都不太明白这位知府大人的意思。

难道他真的想一个都不录取,这样做对他这个知府有什么好处,不说当地文人可能对他心生不满,就是朝廷也会如此,甚至这件事传出去之后,直接成了其他官员茶余饭后的笑谈。

王山长心里头也觉得不妥,读书人看似轻贵,其实也辛苦,尤其是贫寒学子好不容易出来考试一次,花费了无数银钱,若是正常没考中也罢了,这般的话实在让人寒心。

他皱眉说道:“大人,若是都不录取的话恐怕也不妥。”

“十年寒窗苦读,秀才的名额针对一府之地的童生而言,已经是少之又少,府试三年两次,这次不录取,下一次人就更多了。”

“你这话说的倒是也有道理。”方之问居然十分赞同的点头了。

王山长就顺着他的话茬试探着问道:“那大人的意思是否能放宽一些?”

方之问却拧着眉头,一本正经的说道:“学问一道重在专精,随意网开一面的话,岂不是对其他数百成千未能考中的童生不公?”

王山长也被他弄糊涂了,无可奈何的问他:“那方大人的意思究竟是……”

方之问忽然说道:“要按我对学生的要求,这些人既然答不出来,那落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王山长有句话说得也对,一个也不录取的话未免太过严苛。”

“这倒是让本官想到,此次应考的童生不同以往,他们自愿为朝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主动参加到此次河道治理之中,甚至还有数位考生辛苦劳作,因为病倒的。”

“虽说才学普通,但这番为大周尽忠效力的精神还是好的,值得天下读书人学习。”

“哎,正因为如此,他们考前也没能好好准备,因而有疏漏倒是也情有可原。”

“不如这样,看在他们为大周流血流汗的这份心上,便对他们放宽一些,这也不算徇私枉法,毕竟录取人才,还得看他们为国为民的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