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随机性预测模型(第3/10页)

“牛思源是研究生,”朱婵微微一笑,“牛思源是沈老师今年刚招进来的研究生。”

朱婵在一间办公室的门口停下脚步。

办公室的门前挂着一块金色的牌子,刻有“沈昭华教授”五个字。朱婵直接推开门,领着林知夏等人踏进办公室。

沈昭华坐在办公桌前,正为一个学生批改论文。她戴着一副老花镜。当她听见林知夏的脚步声,她抬手摘下镜片,掀起眼皮,目光落在林知夏的身上。

林知夏说:“沈老师好!”

沈昭华扶着桌子站起身:“你好啊。”

办公室里沉静了两三秒钟,林知夏没再说话。她低头看着沈昭华摊开的笔记本。

沈昭华的桌子上摆着一本笔记,一沓论文,还有一台联想电脑。

显而易见,沈昭华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她把学生的论文打印出来,用圆珠笔在空白处做批注,注解的内容十分详尽。

江绍祺抬步走向她:“沈教授,你好,久仰大名……”然后,他准备做个自我介绍,再谈一谈他对“物理”的理解。

不过,“物理”这个东西,对他而言,几乎是不存在的。

江绍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开场白。

沈昭华适时开口道:“我这儿有两份实验室简介,先拿给两位小朋友。”她拉开抽屉,找出两份文档材料,分别递给了林知夏和江逾白。

在此之前,江逾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他原本以为,这份实验室简介上,会充斥着他看不懂的公式和理论。他缓慢地翻开第一页,只见目录上写道:深水海洋实验室、风浪流多功能水槽、风动循环水槽、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实验室……

他没读完。

他合上这份简介,抬头时,刚好对上了叔叔的视线。

他跟叔叔交换了一下眼神。叔叔做了个无声的口型:乖侄子,我们回家吧。

不。

江逾白绝不半途而废。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男子汉,他绝不会被一点点小挫折打败。

更何况江逾白早有准备。

江逾白拉开书包拉链,掏出四篇论文,从容地站到了林知夏的身边。

林知夏果然注意到了他,很惊讶地问道:“江逾白,你也看过这几篇论文吗?”

“看过。”江逾白简略地回答。

他的家庭教师,教过他一个诀窍。

阅读一篇论文,不必浏览全文内容,只要扫一眼摘要,就可以确定一个大方向。

于是,他简述道:“沈昭华教授最新一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陆架环流。”

“对的!”林知夏自然而然地接话,“那篇论文总体上对二十世纪的渤海、黄海、东海的海陆架环流进行了模拟,模型产生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趋势数据相吻合。”

说完,她提笔,笔尖指向桌上一篇等待批改的论文。

“我……我可以在纸上写字吗?”她抬头望着沈昭华。

沈昭华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对科学的天然向往。在面试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时候,沈昭华总是希望自己能招收到类似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将在学术领域大有作为。或者说,沈昭华更愿意培养他们,帮助他们大有作为。

每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是沈昭华的人生作品之一。她今年六十七岁,已经走完了至少三分之二的人生历程。趁着自己尚未老眼昏花,她想竭尽全力,多培养几个接班人。

海洋物理学是个新兴学科,广袤的未知世界仍在等待探索。

沈昭华和她的学生们,只要向前迈出一小步,争取代代相传,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就能推动人类史上海洋科学的最重大突破。

通过简短的学术交流,沈昭华察觉到林知夏的天赋异禀。

最重要的是,林知夏今年才九岁。

她太年轻了。以至于,她能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