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7/7页)

趁着盘点,他拎一根上灶台,切了放蒸米饭的锅里蒸熟……那满满的肉味,蒜香味,再来两盅高粱酒真是让人过瘾!

高元珍回家一看他居然吃人东西,气得捶了他一顿,“瞧你出息,馋不拉几,不吃会死是吧?”

王满银无赖的笑着说:“会死,我以后每天吃一根你信不信?”

高元珍虎目一瞪,“你再说一遍。”

“怎么着你男人在你心目中眼皮子就这么浅?老子几千块的大生意还在呢,不缺这几块肉钱,等他回来肯定一分不少给他。”

虽然他是这么说的,可高元珍还是担心王满银哪天喝醉了放不该放的屁,红肠事小,人参事大呀!还是祈祷这罗德胜赶紧回来拿他东西吧,她啊,可赔不起。

欠条上写得明明白白,这些东西只是暂时抵押,如果超过约定时间没付清货款,他们才有权利处置。但如果他能按期给付,而抵押物有非正常折损的话,他们必须照价赔偿。

这是一份让双方都放心的文书,唯独让高元珍不放心的就是丈夫。

好在,她的不放心并未持续太久,当第二车柿饼出炉,全国高考考完半个月左右,罗德胜终于风尘仆仆的回到大河口了,空着手。

没把柿饼带回来,那就是全卖出去了。高元珍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回胸膛了。

幺妹就直接多了,兴奋地问:“罗伯伯,柿饼全卖完了吗?”

“对。”

“卖多少啊?”

罗德胜犹豫一下,他这趟可没少挣。

高元珍赶忙岔开话题,“一路顺利吧?”

“顺利。”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一堆衣服,里头包裹着几大罐黑芝麻糊,瓶罐上贴着“上海食品厂黑芝麻糊”的标签。

高元珍刚想说这男人看不出来还挺细心,居然想到给孩子带吃的。

幺妹却发现,这“芝麻糊”不对劲的,摇晃罐子的时候,里头的糊糊居然不会像散沙一样动。

罗德胜“嘿嘿”笑着,把盖子揭开,里头居然还有一层“黑芝麻”盖子,仔细一看,居然是假的!

罐子内里垫着一层黑芝麻纸,从外头看就是普通芝麻糊,密不透光,可瓶子里装的却是一卷卷暂新的“大团结”!二百四十张足足有八两多重,把瓶子塞得满满登登。

大家的瞠目结舌着实让罗德胜得意了一下,“外头乱得很,车站扒手多,专挑咱们这些倒爷外乡人下手。”

是啊,自从安徽和四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己种自己的地,积极性一高,效率大大提高,时间就宽裕多了。这时候有头脑的就会寻思着出门挣点零花钱,老实巴交的给人建筑工地干苦力打短工,本就是混子的,那就只能捞偏门了。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开始从农村零星流向城市,世道,开始以人们不敢想的速度,慢慢变化着。

高氏老字号食品厂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挣到了整整两千四百块,这要放几年前,甚至半年前,谁敢信?大家连想都不敢想!

黄柔以为她闺女要当“推销员”是闹着玩儿的,过了新鲜劲就会丧失兴趣,谁知道她等了几天居然能来这个消息?二千四不算,罗德胜又把刚出炉的第二批柿饼带上省城了。

这一次,在他的建议下,大家伙有意缩短柿子暴晒时间,避免阳光直晒,控制好箱子内温度和湿度,再加秋后柿子更加成熟,糖分析出更多……做出来的柿饼,那叫一个金黄透明,丰厚肥美!

这一批六百五十斤,他给了四块三的价,一口气进账小三千。杂七杂八的算上,再刨除成本,高氏食品厂以四千五百块的净利润来了个开门红,迎接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