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第2/4页)

而这部影片许多外景则在京城取,沪上观众翘首难耐,本地民众有多感兴趣也可想而知。好在因为纪霜雨的群众好感度高,大家愿意听他呼吁。他们学生也多,可以维护秩序,拍摄还不至于被打扰太过。

取景地比较有头脑的人吧,索性已经打上了电影和纪霜雨的招牌,比如声称影片拍摄了这里,或是导演演员们来这里吃了东西之类。纪霜雨成为一大美食故事素材。

报纸记者更是隔三岔五就要来剧组打听今日进度如何,还蹲守外景地,拍到一些照片便大肆联想。好几家报纸都专门设置了跟踪报道的记者,连沪上那边的报纸,都联系了京城特别记者,专门传消息回去。

如此,终于在广大人民的监督下熬到了拍摄完毕,开始做后期工作。

也就是,手工剪辑!

最早影戏都是导演自己剪辑,谈不上什么技巧,也就很粗略地剪接一下。现在也刚出现了专门剪辑师,管这个叫接片员,但技术如何,也是可想而知。

纪霜雨剪辑的时候,就让学生旁观学习。

学生们看过纪霜雨的广告,都很重视这门实操课——虽然是纪霜雨实操,他们看。纪霜雨也不能让他们拿这个练手,A拷贝要是坏了,后面的拷贝也都受影响。

纪霜雨要反复看片,从一堆胶片里挑出需要的片段,用剪刀剪下来,再用胶水粘在一起……也有烫在一起的。如果有特效镜头,还得标注好。

这项工作是需要相当耐心,而且要对剪辑很敏锐的,纪霜雨很希望多教出来几个优秀的剪辑师。

其实纪霜雨来的那会儿,已经很少有胶片剪辑了,多亏了纪霜雨从小在片场混,后来也遇到过一些要用胶片的时候,积累下了经验。

因为这次拍摄的是有声片,也用上了最新的声画同步剪辑器,剪辑室里挤了一堆人观看,不少学生都没操作过这个。

只是旁看,他们已经很激动了。

好几个导演学生都有从业经验,就像王和笙老师嘛。有声片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不会用机器,跟着外国技师,可人家根本不好好教,让他们站得老远,根本看不清到底怎么操作的。

现在纪校长不但让他们围在旁边,还要仔细说,时不时提个问,印证课堂上的理论内容。

纵然剪辑时间很长,站得很累,所有人也只觉得开心,学到了好多!

他们恨不得把纪霜雨每个动作都记下来,纪霜雨挠了下头,都有人跟着做。

纪霜雨:“……大可不必吧!”

学生嘿嘿笑:“我寻思纪先生这样是不是能启发灵感。”

这种手工剪辑速度真是相当慢,好不容易粗剪完一遍,纪霜雨就和大家一起看片,讨论一遍,然后再精剪,反反复复。

剪辑本来就费事,纪霜雨对剪辑的要求还高,如果说他在片场拍摄完成了一半故事,那剩下一半需要在剪辑台上完成。同样的素材,不同的人来剪,完全可以剪出截然相反的故事。

就这个速度,简直把翘首以盼的观众给急坏了。

这拍摄好不容易完成了,剪辑依然慢吞吞的,可不把人急死了。

……

凡事有张有弛,虽然外界观众很着急,纪霜雨的步调还是不紧不慢。

在和他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有了新的创作灵感。

学校有创作基金大家都是知道的,先前戏曲专业的学生还用创作基金购置行头,演出了《何必西厢》。导演系这边也都在暗暗较劲,看谁能拔得头筹,第一个获得奖励。

纪霜雨在学校们交来的创意中还真看到了不错的,有个叫许云汝的学生,以前也在沪上的小制片公司做导演,他交了一个武侠片的方案。

纪霜雨上课时就点名了:“我们班有位同学,写了一个武侠片的本子,还做好了拍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