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第4/7页)

印章翻过来,只见印文乃是八个字,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赫然是一笔刘协上一世最熟悉不过的字体,出自大秦老丞相李斯之手。

此物乃国之重器。

上一世,刘协把玩摩挲了此物一辈子,此刻如何认不出来。

刘协盯着那枚传国玉玺,饶是不敬鬼神如他,此刻也不禁有种宿命之感。

万万没想到,自秦而汉,两世四百年,这枚传国玉玺又找上了他。

“陛下?”符节令见皇帝着魔般盯住他捧着的玉玺,不禁有些胆寒,急切得解释道:“此前宫中动荡,贼子猖獗,小臣恐怕此物遗失,又恐怕为贼人所掌控,所以藏匿了传国玉玺。然而小臣微末,岂敢久匿天命之物,今见宫中初定,又将车驾西行,闻陛下有先迁民众之义举,幸我大汉神器幽而复显。因将神器复归于陛下,盼来日否极泰来,陛下携神器旋轸故都!”

这符节令掌管皇帝印玺与纹章,大概是跟器物打交道多了,说话行事也非常有文化人风范。若不是刘协上辈子也算饱读诗书,否则一时之间都不容易听明白他在拽什么文。

刘协一面听他讲述来龙去脉,一面却已把玉玺重现后会出现的种种情况都推演了一番。

此刻那符节令把话说完,自觉可歌可泣,把自己都说感动了,却迟迟不闻皇帝的回应。

他想皇帝可能也正在激动,就听皇帝淡声吩咐道:“出宫找口枯井,把这玉玺沉下去,派信得过的人守着。”

符节令迟疑又缓慢的发出了一声,“陛下?”

刘协又道:“你和中藏府令都不可在宫中停留了。”又招手示意左右近前,令人取来纸笔,他修书一封,而后又屏退左右。

符节令看着皇帝这行云流水般的安排,有点跟不上节奏,“这、这……”

刘协折起写好的书信,又看了符节令一眼,因这人能藏匿玉玺又献上,足证忠君爱国之心,便耐着性子解释了两句,“你如今献这玉玺给朕,同献给董卓没有区别。朝廷不日将西迁,玉玺留在城中,便是留给讨伐董卓的将军。朕这封书信,便是写给来人的。这玉玺,也是留给来人的。翌日此人将信与玉玺归还于朕之日,便是朕重揽大权之时。你与中藏府令此番行事,早有宫中人报于董卓,寻不到玉玺,或在今夜,或在明日,那董卓便要派人来捉你二人。如此,你还不接了朕这书信,出宫藏好玉玺,听朕差遣?”

符节令这才明白过来,忙接了书信,又道:“陛下如何知道来人是谁?”

刘协想了一想,道:“你留在城中,藏匿起来,待到来将入城,且看他行止。若是来将派人清扫宫室,祭祀太牢,修葺我汉室陵墓,那便将朕的书信与玉玺都给他。若是来人不曾有这等举动,你便按兵不动,等朕消息。”他清楚前线情况,估计董卓是要顶不住后撤的,到时候先占领洛阳城的,多半会是此刻冲在最前面的孙坚军队。

若是能笼络住孙坚,也即是笼络住了他的儿子孙策、孙权,为此后朝廷在江东的势力恢复埋下了伏笔。

不过人间不如意事,十之□□。

刘协当初还想着,若是能留下袁绍,在洛阳城中扶植起能与董卓抗衡的势力,便免于天下大乱的局面呢。结果当晚袁绍就挂印出东门而逃了,这谁能挽回得了?

符节令与中藏府令领命之后,揣着皇帝的书信与传国玉玺,立时出宫遣散家人,藏匿于洛阳城中。

刘协仍回未央殿读书,一卷书还未看完,董卓果然便来了。

其间闵贡不曾离开。

可见宫中董卓的眼线,不只一人。

左右见事关传国玉玺,谁不知道报于董卓,会是大功一件呢?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忠君爱国的,更多的人,最在乎的还是自己能得多少金银之物去供养家人,又能得什么官职升迁光耀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