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第2/4页)

刘协又道:“这是灭虫卵,来防蝗灾。若要成体系,多年防治,那便要多方面下手。为何旱年多蝗灾?因这蝗虫产卵在土地里,唯有干旱的年景,虫卵不被水淹,多能破土成虫的缘故。”他上一世为皇帝,令朝廷推行防治蝗虫的政令,已经非常条理全面,此时一一道来,当真熟稔,当下伸出一根指头,道:“这一条,便是在蝗灾多发之处,勘察河道,兴修渠道,既能保种田之用,使得旱涝无灾,又能水淹灭卵。而若是不好修渠道之处,便于收割作物之后火烧土地,既使土地肥沃,又能灭虫卵。”

“若当真蝗灾连年之处,且又地势较低,不如便因地制宜,将之改为水塘,养些鱼虾之物,民众得以果腹。”刘协不慌不忙伸出第二根手指,“况且天造万物,相生相克。这蝗虫便没有怕的东西了么?有的,它们虽然数量众多,却也经不住鸡鸭鹅啄食。使蝗灾区的百姓,家家都养禽类,或鸡或鸭,大鹅又能看门护主……”刘协说到此处,忽然想到上一世走访乡间,虽然已是当地官员安排过的人家,但不妨那家养的大鹅腾空飞过栅栏,将一众随行官员啄得斯文扫地,那当地官员也吓得面如土色——冲撞了圣驾,这还得了?彼时,他虽然给众人护在中间,毫发无伤,但却也算是见识了大鹅之能,断然不敢小觑的。

刘协微微一笑,从记忆中回过神来,道:“待到蝗虫来时,便叫当地官府将各家鸡鸭都集合起来,也是一支灭蝗虫的大军。”他说到此处,心中暗叹,若是能将后世的生物农药带到此时来,作用可就太大了。可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此时连化学农药都没有,恐怕要生产力再发展个两三倍,才能负担得起以陈醋灌蝗虫卵土孔这样的法子。

刘协伸出第三个手指,又道:“这第三条,便是改换作物。蝗虫喜食粟米谷粮,然而却不吃大豆、苜蓿,于果树损伤也少。蝗虫多发之地,由朝廷出面,给民众提供树苗粮种,再给更换作物的补助,帮助当地民众改换种植的作物,使之免受蝗灾之害。具体细则,就有劳文先汇同尚书台诸位大人拟定了,恐怕各地标准也要有所不同,总要与当地收益相符。”

他条条分明,说了这许多,此时才坐下来,低头慢慢饮茶。

杨修舒了口气,正以为是结束了,才要搁下笔,就听皇帝在上首,因为一时间说了太多话,声音有些微微的沙哑。“后面这三条,都是防以后蝗灾的法子。眼前这二年的蝗灾,百姓遭受了,没有粮食,又如何活命?便叫他们以蝗虫来换米粮。如今春夏之交,正是蝗虫将出之时,才出的蝗虫尚且无法高飞,这等蝗蝻,令百姓捕捉了来,每一升换米有定数——朕意以五斗为佳。具体还要文先汇同尚书台诸位大人,视朝廷余粮与百姓所需裁定。又或者有地方百姓愿意得钱的,将米粮换成铜钱也可。这些都还是粗政,具体要看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也并非定了兑换的量,便自此不改了。或者得蝗蝻五升的,给细谷一升或是粗谷二升。朕此时随口说的,只是这么个意思。回头再定细则。”

直到此时,才算说完。

刘协走到杨修身边,垂眸一看,赞了一声“好文笔,好才思”。

他的话一停,杨修的笔也停了,此时纸上墨迹未干,已经刘协方才所说的治蝗之法,写作了一篇文辞典雅的旨意。

杨修心中才更是叹服。没想到皇帝年轻,却能于刹那之间想出这许多灭蝗之法,不仅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连百姓受灾用粮——却并非白给,而是要以蝗蝻换粮也想到了。这里面哪一条单拎出来,都是朝中那些如父亲一般的老臣才能有的见地,谁知道……

杨修忍不住端详了皇帝一眼,见他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面容清俊,而神色凝重,只能感叹天子便是不同于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