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舆情大噪(上)(第2/3页)

“自是没有。”

事实胜于雄辩,这种事方孝孺连想都没想就应了下来。

汉武帝北伐匈奴,左右无非是把匈奴打得一分为二,一部西逃一部内附,等汉军回转,草原上又诞生了新的统治种族,后来匈奴更是打了回来,弄得草原上一度匈奴、鲜卑、乌桓三族并立。

“方阁老,自古以来,可有帝王平勘南蛮,雄吞七国者?”

“也没有。”

文成公主入藏,就这一个典故,怎么都洗不白大唐。甭管文成公主是不是李唐宗室,和亲这种事既然存在,就说明大唐几百年从未在西南有过建树。

“既然此两者皆无,一句远迈汉唐缘何说不得!”

言官来了斗志,亢奋的须发皆张,直视方孝孺,怒道。

“下官且再问方阁老,历朝历代,可有如我大明这般轻徭薄役,屡免粮税之国。”

轻徭薄役和田税,是衡量一个王朝是否爱民的重要指标,而很显然,在这两点上,太祖皇帝给朱允炆留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明初粮税有多低?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粮长制。

工部尚书严震直当年就是浙江大户,以富户身份任粮长,后得到举荐入朝为官。

何谓粮长制?

即地方各省府春收、秋收之后的押运损耗由粮长的家庭来补损。

比如省府的官员至南京领勘合(土地丈量的登记册)至地方丈量田亩,假设浙江一省田亩为八十万顷,即八千万亩田,以一亩地收粮两石记,即一亿六千万石粮食,国家按照二十税一或的标准征收,浙江应缴粮税八百万石。

但是呢,这种丈量的方式是粗糙的,也就是横直竖长的量法,边边角角自然会有缺失。而且很多农民的田产不足亩数,只有六亩四分田,那便只按照六亩地收粮来交税。

等到浙江押粮入南京或者充官仓的时候,合计入库可能只有六七百万石,那么这一部分的亏损,就要由粮长来承担。

也就是所谓的‘劫富济贫’。

太祖皇帝是最最底层的出身,对于民间的疾苦心里都是有数的,所以就跟胡惟庸合计出了这么一个奇葩的制度出来。

很显然,这种制度是很不合理更是不合法的,是一种由朝廷出面的官方剥削富户的行为,对于天下各省府的富户是极其不公平的褫夺。但是却恰恰体现了太祖皇帝对基层贫农的爱民之心。

得益于这个制度,使得贫下中农可以活得很好,年年都有不少的存粮,即使遭遇到灾情也不用担心冻饿而亡。

而那些家中田亩数较大的地主却苦不堪言,当然他们还是捏着鼻子认下来了,因为不认的都被杀了。

不然朱允炆登基之后的那上百万亩皇产哪里来的?

省有粮长,府有粮长。

省府两级的粮长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大明立国之后普通百姓的生存不会出现大规模因灾祸饿死的现象。

通过压榨剥削大户的家产来在每一年反哺普通百姓,这也是为什么洪武朝会出现空印案、郭桓案这两起大规模贪腐勾结大案的原因。

不过是地方富户和地方府县衙门勾结一起,企图避税的一种行为罢了。

嗯,最后大家死的老惨了。

除了粮长制度以外,太祖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哪里遭了灾,太祖第一件事就是免税。

苏州如果有三个县遭水灾,那就免苏州府全府的税,鼓励苏州地方的富商与官府一起赈济灾民,并且与官仓一起出面平抑粮价。

这也是洪武年丁口得到大规模繁衍、国力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以国家和地方合力,来保证国家的基本盘民生不受到太大的灾情危害。

仅这一条规矩,胡惟庸这个丞相,称得上一句千古贤相!

而这条祖制,朱棣登基之后也是继续施行,所以即使是在没有高产作物的年代,大明愣是繁衍到了两亿多人口,后来小冰河时期,这条祖制就作废了。